好医生沈健中医就是顺势而为

沈健上海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博士,上海市中医药专门人才,海派徐氏儿科传人,对儿童性早熟,儿童脾胃病,儿童敷贴等有较深入的研究。

采访

唐晔编辑

孙佳艺

采访笔记

“你很像一个人,郭襄。”这是我对她从医心路的评语。

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沈健。擅儿童性早熟,儿童脾胃病,儿童敷贴等。

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医者,一路走来,各种机缘都像是为了把她锻造成一个名医。“我相信,我有潜质。”她开玩笑。其实,她四五岁时,就拿着太外公的医案学认字。而母亲早已规划了她的将来,“做中医,没说的,至少能调和自己的脾气秉性”。

她师承陈建杰,范永升,程家正,唐为勇四位名师,擅用瓜篓,牵牛子这种不起眼的药材,早先专攻儿童性早熟,如今再攻中医治疗儿童腹泻。“各位老师都待我如同己出,或许我的个性使然,开朗,活泼,平和,不争。”

就算是这样的性格,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医院的儿童敷贴,每天十批,每批四五十人,一天下来四五百。“有个孩子,因为皮肤娇嫩,原来三十分钟的敷贴只做了二十分钟,疗效出来后就终止了,中医是中病即止嘛,家长不干了,以为短斤缺两,作为现场负责人,反复沟通无果,家长居然动手了。那一刻我眼泪一下子飙出来。”

她还有很多委屈,小到儿子没人照顾,大到中医在国际舞台上式微,她说,文化断层了,救不回了,她感怀郊区南汇的一些病人,见了她依然恭恭敬敬称一声,先生。

守卫健康

“刚出校门时人家问我名字,我说叫沈健;对方说哪个健,我说,我是为了人民健康而生,你说我是哪个健?”

那年英气天真的实习医生,如今出落得长发飘飘,笑容恬淡,已经成了堂堂副主任医师,回顾过往,这才发现当年的戏言也成了不变的追求,自己也许真的生来注定为医。

沈健与医学的渊源要追溯到太外公,太外公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后来成为浙江红十字会的会长。太外公在当地很有名气,擅诊妇科儿科。母亲跟太外公学过药,儿时的沈健识字是看太外公的医案,生病是服用中医方药,可以说她是浸着药香成长的。

沈健父母是持着“中庸之道”教养孩子的,只要她开心就好,大概因此造就她活泼开朗、不慕名利的性格。

年,沈健遂了父母的心愿考上中医专业,但此时她还不确定自己今后的路,只是按部就班读书、临床,平时还爱写些小诗小文。

这样的状况一医院的儿科实习,小朋友们的纯真温润令她欢喜,也让她放心不下。某次,有个经常来诊的孩子得了肺炎,经过一周治疗仍高烧不退,沈健跟组长汇报后开了一个中医的方子,结果上午孩子服用之后,下午烧就好了。这时沈健终于明白,她最想做的,还是留在儿科守护这些稚嫩的笑脸。

医院呆了三年后,沈健认为自己还是喜欢中医,医院里束缚住了手脚,于是她立志考研进一步研究。小诗小文都已放下,那时她眼里只有专注的攻读。“我妈说太阳从西边出来,我突然爱学习了。”

大概只有真爱,才能让人发现那个勤奋的自己。

乐于为医

沈健虽然在生活中一派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样子,但对待孩子,她秉持着绝对的关心和负责。

沈健年轻气盛时,遇到过家长不重视医嘱,弄得孩子病情越来越严重,此时,她会急得拍起桌子:“你这样是不负责的,不要以为孩子是你一个人的,孩子是国家的!”

当年的义愤已成了如今的笑谈,岁月磨平了沈健的棱角,现在的她已经学会了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在尊重家属的同时,也让他听你的劝诫,不耽误孩子治病。

两年前,她救治过一个16个月大的婴儿。孩子患有硬膜下水肿和脑积水,父亲为了救命卖了房子、当街下跪,医院却收效甚微。当孩子再次发生惊厥,走投无路下他来到曙光儿科,希望能给孩子一条生路。沈健听后哪敢怠慢,分析病情后立刻抢救,“抢救完发现,父亲失踪了,托人送来身上最后两百元和一句话:谢谢医生。后来总算人找回来,他说,舍不得,也不想活了。”那天沈健没有回家,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父亲,一边竭尽全力帮助减免费用,她的同事也帮着买奶粉,尿不湿。“儿科会遇到各种意外,孩子总是无邪的,而大人的世界,充满无奈。”

从此,沈健真正体会到自己责任重大,身上不仅担着孩子,还有一个个家庭乃至社会。也正是这份责任,才让她可以每周六在孩子眼巴巴的医院陪别人的孩子,挺过无数个忙碌的日夜。

她说,作为儿科医生是开心的,毕竟孩子是那样可爱。

口述实录

《问健康画报》:据说你的成长离不开四大高手的教诲,这是怎样的渊源?

沈健:最重要的一位,肯定是我的博导,陈建杰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多年的上海市劳模,国家十一五科研攻关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是医院大内科主任,还有个身份医院院长,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选择考他的博士~其实,儿科有发热伴腹泻、手足口病、猩红热等常见传染病,老师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临床研究基地主任,我学的是老师研究传染病的思路和方法。我跟他学习三年,老师非常喜欢我,他那时候总是说,沈健你很忙,不过,年轻人忙一点对自己有好处。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发掘工作的意义。毕业后,还是常常会向老师请教,比如我在主持国自然、市科委课题时有困惑。老师擅长授人以渔,他说他最开心看到我们可以慢慢成长。

我在博士毕业第三年的时候,参加了上海市教委的一个培养计划,拜了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班的范永升老师,其实听起来也很奇怪,他也貌似跟儿科没关系,是主攻风湿的。我跟他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中医所讲的是传承,传承两个字互相顺托。作为中医大首期临床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身兼上海市名中医程家正、唐为勇两个名中医工作室的传承人,既有承、也有传的义务,如何掌握技巧,在本次学习中大受裨益。

另外两位是正宗儿科导师,也是师承型。

一位是程家正教授,他是孟河医派的第三代传人,我是第四代,就是跟着他拜师入谱的师承。陈老先生是淡泊明志的,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一直认为儿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肺脾肾三脏互有联系,小儿有三有余而四不足嘛。肺脾肾三脏相干,虽然他最擅长治疗肾系疾病,但常常兼顾肺系、脾系。

我现在治疗主导的方向是儿童腹泻。受程老的影响,我用药也学会兼顾。有时候病人会跟我说,沈医生,好奇怪,吃你的药,其他的病也不见了。我说,中医本来就崇尚治未病嘛。

还有一位是唐为勇老师,也是上海市名中医,医院的终身教授。他特别擅长儿科护理。主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没有必要一定通过用药。他在用药过程中很重视医嘱,他说,小朋友就三个字,寒、汗、痰。“一是小朋友受凉着了风寒;二是小朋友出汗多,三是小朋友咳嗽痰出不来。”对于家长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by/128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