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稻米,大家一般想到的或许是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再或者是已经到碗里来了的↓↓↓
可要说这稻米能用来“造血”,缓解血荒,用来救命,你相信吗?
别不信!
5月16日,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生物技术——“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获国家食药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该成果已申请国家一类生物新药,预计5年可上市,医院治疗,缓解血荒。
而取得这一世界级生物技术突破的,是武汉光谷生物城的一家本土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稻米造血”技术到底是咋回事?
“稻米造血”是咋回事?
“稻米造血”技术,从种植的稻米里提取人血清白蛋白。作为全球使用量最大的血液制剂,这种“黄金救命药”被广泛用于肝腹水、烧伤烫伤、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脑水肿以及癌症和艾滋病人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以往,人血清白蛋白只能从血浆中提取,不仅缺口大,还潜藏艾滋及肝炎病毒风险。
武汉禾元生物研发的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探索了和“血浆提取”完全不同的路径,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水稻中,使水稻作为“生物反应器”,在水稻生长成熟的过程中,人血清白蛋白不断地被合成、积累在稻米里,再被提取出来。
武汉禾元生物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代常介绍,尽管世界上关于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研究已有近30年,但两大问题始终难以解决:一是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率太低;二是达到临床使用标准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生产成本太高。该公司经过逾10年研发,“稻米造血”将纯度提升至99.%,每公斤稻米可提取的白蛋白提升至10克,具备规模化应用价值。
图为:研究人员展示从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
未来5年,禾元生物将就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此前,科研人员已在大鼠、食蟹猴、兔子等动物身上完成试验,结果表明,从稻米中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与从人体血浆中提取相比,毒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反应均无显著差别,部分指标甚至更优。
据悉,我国每年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市场需求量约为吨。因血浆短缺,长期供应紧张,60%依赖进口。
武汉禾元生物凭啥攻破世界难题?
禾元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代常,已经62岁了。
一头板寸,两鬓斑白。如炬目光,掠过绝地反击的光芒:“我们终于拿到临床批件了。10年研发总算没有付之东流,太艰难了。”
10年,眼前这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用全部时间干了一件事:从一粒粒稻米中,提取人血清白蛋白。
稻米吃了千年,何时听说能造出人血?一路上,嗤笑者有之,泼冷水者有之,苦劝者有之。最艰难时,四下融资筹不到钱。
这条冷板凳,他从50岁,一直坐到60岁。
曾经被视作“天方夜谭”,如今石破天惊,一片片稻田间长出“黄金救命药”,并快步走向产业化。
质疑声中攻克世界级难题
年,从美国归来3年的杨代常,在武汉大学的实验室里取得重大突破:他发现植物提取人血清白蛋白的奥秘,并试图展开成果转化,研发生物新药。
这项世界级的重大发现,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科学家朱英国的支持。但就在杨代常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一盆盆冷水兜头浇过来——从学界到主管部门,都认为“稻米造血”是天方夜谭,就算勉强完成前期研究,也熬不到临床,更别提产业化。
有专家好心相劝:做点辅料,卖卖培养基算了,这是世界级难题,没人能够做成。
年,杨代常走出实验室,搬到光谷生物城,组建中试车间,投入临床前研究。
非议声中,他整整徘徊了两年。
“一个药做不做得成,除了技术,首先就是安全性。”他坚信,稻米吃了几千年,人体对稻米中的蛋白质敏感排斥是极低的,以此作药,何来安全之虞?
为验证人血清白蛋白的安全性,杨代常和研发团队做了一个极端试验。
当时,“稻米造血”的纯度为99.9%。他将几十公斤白蛋白中剩下那0.1%的杂质全部提出,在老鼠身上做试验。按10克一个剂量,连续打了28天。
10克杂质,相当于人体使用克白蛋白的杂质含量。“我起初很紧张,担心老鼠扛不住,但一个月过去,老鼠依旧活蹦乱跳,证明是安全的。”杨代常说,这让他彻底放弃了辅料的想法,义无反顾决定做新药研发,全力提高纯度。
2万亩稻田种植绿色血库
年,杨代常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在线发表。论文一公开,立刻引起《自然》、《时代周刊》等世界顶级刊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