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管膜起源的肿瘤主要包括室管膜瘤(ependymoma)和间变性室管膜瘤(anaplasticependymoma),为起源于室管膜细胞的肿瘤。其发病率,国内统计占原发颅内肿瘤5%,占神经上皮源性肿瘤12%。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但也可见于成人。可发生于脑室系统的任何部位,以第四脑室最为多见,约占65%。幕上室管膜肿瘤常位于脑实质,占30%。
室管膜肿瘤为一种生长缓慢的胶质瘤,肿瘤分化程度不一。肿瘤大体形态可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肿瘤的形状常随它所在空间的形状而变化。肿瘤膨胀性生长,界限较清楚;亦可浸润生长,界限不清楚。肿瘤可有玻璃样变、出血、坏死和囊变,偶可形成大囊。可因肿瘤细胞脱落或手术种植而发生转移。
临床表现常有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室管膜肿瘤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症状取决于肿瘤所在位置。癫痫和颅高压征象常出现,脑室内的肿瘤缺乏定位体征。
X线:平片显示颅高压征象,有时显示肿瘤钙化,呈点状分布。血管造影有时出现肿瘤血管。
CT:肿瘤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多见。无论室管膜肿瘤位置如何,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其内可有散在低密度囊变区和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80%肿瘤发生强化,实性肿瘤强化均匀,囊变区不强化。结节或者分叶状肿瘤边界清楚。肿瘤居脑室内,瘤周无水肿。脑实质内肿瘤则有轻度瘤周水肿。
第三脑室的室管膜肿瘤多位于第三脑室后部,且与丘脑界限不清,,与来自松果体的肿瘤鉴别困难,易形成梗阻性脑积水。侧脑室的室管膜肿瘤多位于室间孔附近,常引起单侧或者双侧的脑积水。肿瘤亦可位于侧脑室的后角和三角区。
大脑半球间变性室管膜瘤的CT表现与患者年龄有关。在小儿及青少年,肿瘤多位于顶颞枕叶相连处以及额叶。另外,肿瘤的实质部分也发现有很大的囊变和钙化,偶尔可有瘤内出血。成人时囊变和钙化不常见,但位于顶颞枕相连处的典型部位与小儿相同。
MRI:室管膜肿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肿瘤血管显示为低信号;注射Gd-DTPA后肿瘤有明显强化,,囊变区则无强化;常有脑积水。
诊断要点:①多见于小儿及青少年,颅高压及定位体征不定。②肿瘤多位于第四脑室,亦可见于侧脑室第三脑室和脑实质内。③CT平扫肿瘤为等密度和高密度,散在小低密度区和点状钙化,多有强化。小儿及青少年脑实质内的肿瘤易发生大的囊变和钙化;MRI显示肿瘤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易有囊变。
鉴别诊断:①第四脑室室管膜肿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②第三脑室室管膜肿瘤:松果体肿瘤、星形细胞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③侧脑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④大脑半球室管膜肿瘤:星形细胞肿瘤(I~Ⅳ)、转移瘤。
诊断价值比较:CT和MRI对幕上肿瘤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幕下肿瘤(特别是靠近颅后窝底)可首选MRI检查。
病例1-侧脑室室管膜瘤
男,22岁,头痛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半月余。患者半个月前头痛,呈间断性,以眶周为重,头痛时常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给予脱水等对症治疗,头痛好转。患者发病来精神状态差,饮食减少,二便正常。
病例2-脑实质室管膜瘤
男,32岁,右侧肢体麻木伴头晕、头痛十天余。患者于1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麻木,说话口吃不清,讲话费力,伴头晕、头痛,有恶心感,无呕吐。
病例3-四脑室间变性室管膜瘤
男,34岁,头晕不适半年伴步态不稳一个月。患者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近一个月来,除头晕不适外,感行走时步不稳,四肢协调性较差。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