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特发性颅内压增高,原因及表现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诊疗流程”

一、定义及诊断标准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intracranialhypertension,IIH)

也称大脑假瘤(pseudotumorcerebri)、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原因:不明原因导致的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衡引起。

包括:育龄、较肥胖女性,近期体重有急剧增加。

男性患者中鼾症

长期服用维生素A、四环素及环孢素类药物

多囊卵巢使用性激素类药物

诊断:

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与颅内压增高相关;

②侧卧位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

③脑脊液成分正常;

④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及CT检查排除颅内占位、脑积水、炎症、血栓性疾病;

⑤排除其他导致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头痛、短暂性视物模糊(transientvisualobscuration)及搏动性耳鸣为颅内压增高典型的三联征。

2)视乳头水肿。

3)展神经麻痹:患者可以有双眼水平复视的主诉,但多为间歇性,程度较轻。

三、辅助检查

1.视野检查

中心视力损害出现在晚期,故视野的变化较视力更能表明疾病的进展。随访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视野变化。

2.影像学检查

明确颅内占位、炎症及静脉血栓。

影像学较具特征的征象均为脑脊液压力增高的间接表现:空蝶鞍、视神经鞘膜增宽、侧脑室前角裂隙样改变。

虽然IIH患者颅内压增高,但脑室并不扩大,与梗阻性脑积水需要鉴别诊断。

3.腰椎穿刺术

同时需要进行脑脊液细胞学、生物化学及病原学检查,明确颅内是否有出血、感染性疾病。

脑脊液压力增高(通常>mmH2O)且脑脊液细胞学完全正常。

四、鉴别诊断

1)脑积水和颅内占位性病变

2)颅内感染。

3)颅内静脉回流障碍。

4)动静脉瘘-硬脑膜海绵窦瘘。

5)Arnold-Chiari畸形。

五、治疗

1)非药物治疗。减轻体重、治疗鼾症、停用视乳头水肿的药物等。

2)药物。

碳酸酐酶抑制剂类药物,如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diamox)、醋甲唑胺(methazolamide,尼目克司)用于减少脑脊液和房水的分泌,减轻脑水肿等。

托吡酯在国外不仅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尚可减轻头痛发作及降低颅内压,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但由于少数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而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其他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速尿)等不作为长期使用的药物。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需注意电解质平衡,适当补钾

3)手术。视神经鞘开窗术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年11月第15卷第6期

作者:田国红(复旦大医院眼科)

首发

第67病区

作者

RyanLau/刘锐

编辑

RyanLau/刘锐

插图来源

网络

题图来源

网络

RyanLa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jc/9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