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新街口商圈出发,沿着中山南路一路往南,附近几乎每个商业综合体里都能看到新中式面馆的身影——南京新百负一楼的马记永·兰州牛肉面、小满手工粉,金鹰负一楼的陈香贵·兰州牛肉面,德基广场一期七楼的松鹤楼面馆,中央商场负一楼的唏嘛香·兰州牛肉面……
一夜之间,新中式面馆“火”了。不同于开遍全国的兰州拉面,新中式面馆选址更高端、装修更豪华,自然价格也没那么“亲民”。“做中国麦当劳、肯德基”的豪言壮语,表达出市场对于行业的期望。在资本的强势入局下,市场正在重新评估中式面馆的价值。不过,正如每个行业都“希望资本来,又怕它乱来”一样,新中式面馆极快的成长速度,也引发一些担忧,如何在“资本要快,餐饮要稳”中找到平衡,可能决定了哪些品牌能够最终突围。
吃出“仪式感”
寒潮来袭,气温骤降,12月2日中午12点半,记者来到南京新百负一楼的马记永,店内已经坐满吃面的客人,门口仍有顾客等候,拉面厨师面前吊挂着的订单快要垂到案板上。“这两天人特别多,从中午十一点半就开始排队等位,估计要到下午一点才不用排队。”店员告诉记者店里每天客流约有三四百人,中午翻台两到三次,“商场人多,店里人就多,疫情的时候没多少客人,今年11月开始做外卖了。”在附近上班的南京市民刘成吃完一碗牛肉面后,又多加了一份面条,“可以免费续面,吃不饱还能再加。”
今年72岁的南京市民肖女士家住皇册家园,小区附近的南京万象天地开业后,她时常去商场散步,吃不惯火锅、烧烤、西餐,她选择在松鹤楼面馆吃了一碗素面,“味道不错,30多块钱一碗,价格也还能接受,毕竟是在商场里。”
无论是兰州牛肉面,还是苏式汤面,都是生活中常吃的面条,与街边小馆不同的是,这些新面馆让面条吃出了满满的“仪式感”。店内装修上,使用成套原木色桌椅板凳、暖光射灯或吊灯、木质隔断、明亮敞开的厨房,以及蓝白、黄黑等网红配色;吃面时,用木质餐托盘上菜、从餐桌下方抽屉里取出有纸质筷套的筷子。
面条的文化元素也在被突出,门口电视里循环播放着制作工艺视频,墙上用手绘而非大幅图片展示面条历史,马记永桌上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