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病例分析

神经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病例分析

作者:彭逸龙,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

神经内镜技术最早报道在脑室内手术。年美国泌尿外科医师VictorDarwinLespinasse(-年)采用尿道镜行侧脑室脉络丛烧灼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至今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神经内镜技术的逐渐成熟,到了21世纪后,神经内镜成为了神经外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神经内镜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主要有以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脑积水和各种类型囊肿造瘘术为特征的脑室镜外科、经鼻内镜颅底外科逐渐扩展至经颅内镜锁孔外科、内镜经通道(endoport)外科和内镜脊柱外科。其中,脑室镜外科和经鼻内镜颅底外科是开展最广泛的领域[1]。

脑室镜手术包括脑室造瘘术治疗脑积水(ETV、透明隔造瘘术、终板造瘘术、第三脑室-小脑上池造瘘术、导水管成形术、导水管支架植入、脉络丛烧灼术等多种术式)和颅内各种类型的蛛网膜囊肿,以及脑室内缺乏血供肿瘤的切除。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方法,优点在于:1.符合生理特点,脑脊液吸收仍位于脑内2.避免了分流管相关的并发症和不适感,且避免了调管或换管的麻烦3.并发症较少、费用较低等。对于导水管开口占位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ETV可以迅速并安全地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改善脑积水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内镜下肿瘤活检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还可以治疗部分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合并脑积水的患者(这部分患者未合并后颅窝狭窄及神经压迫症状),可在缓解脑积水的同时治疗脊髓空洞症,避免行颅后窝减压术[1]。

神经内镜的优势:1.手术视野角广:神经内镜可带有侧方视角,到达病变可获得全景化视野,放大图像,辨认病变侧方及周围重要神经和血管,消除显微镜直视下盲区,避免盲目操作可能带来的损伤,增加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2.手术直视性强:深部术野,手术显微镜的光亮度已出现衰减,而神经内镜近距离照明,其清晰程度明显优于显微镜,故能处理显微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尤其是脑深部或中线部位的病变,可直视下操作。3.手术创伤小:神经内镜的镜身长、横截面小,适合在狭小的腔隙或孔道内操作,避免了脑组织的牵拉及神经、血管的副损伤。利用“锁孔”骨窗,避免以往骨瓣开颅对脑组织的创伤。4.手术时间短:对于部分疾病,神经内镜手术较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

因此,神经内镜手术较常规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反应轻、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预后明显改善等优点。

神经内镜也存在不足:1、神经内镜对术者的熟练程度要求更高;2、神经内镜手术野小、操作空间有限,应对手术意外能力差,特别是术中有较多出血时病变处理较为困难;3、神经内镜缺少立体感的二维影像以及边缘图像的变形,常使术者操作不适,并可能使术者对术野深度、宽度估计困难等。

医院神经外科于年引进了神经内镜系统,自年首次开展神经内镜手术以来,目前已完成神经内镜手术有多例,成为科室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期我科董家军主任医师以及彭逸龙副主任医师完成了多例婴幼儿、学龄前儿童的蛛网膜囊肿及梗阻性脑积水的内镜手术,汇报如下:

病例一

杜xx,女,7月19天,因“体检发现脑室囊肿半年”入院。患儿半年前在当地妇幼保健院体检时行彩超检查提示“右侧脉络丛囊肿,脑室系统未见扩张;脑实质未见占位性病变”,患儿无明显不适,未予处理,医院行头颅MR复查,最近一次行MR检查发现囊肿较前明显增大,遂来诊。

G1P1,39周剖腹产,出生后按时预防接种,生长发育正常。既往史、家族史及查体无特殊。

影像学检查:

从MR普通序列T2平扫看,右侧侧脑室三角部扩大,隐约可见囊性病变。

进一步行MRDRIVE序列检查发现右侧脑室三角部囊肿,并用3Dslicer进行三维重建(以下重建均为此方法),并予虚拟脑室镜观察囊肿内部,见下图:

v夫妇

注:MRDRIVE序列可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更好地显示脑室轮廓、第三脑室底、透明隔、脑室和桥前池等部位的蛛网膜结构。

完善相关检查后送手术室行右侧侧脑室囊肿造瘘+部分囊壁切除+硬膜修补术。术中切除部分囊壁,并成功打通侧脑室体部。

术中图片:

术后一月复查MR:右侧脑室三角部明显缩小,第五脑室出现,中线居中。

病例二:

黄xx,女,3月9天,因“体检发现头围增大1月”。

患儿出生后42天体检发现头围38cm,建议复查,1月半后复查头围41cm,考虑头围增大,建议行头颅MR检查,遂来我院就诊,行头颅MR检查提示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明显扩大,考虑脑积水。进一步行脑脊液MR检查提示中脑导水管局部狭窄,并慕上脑积水。遂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G2P2,37+1周,剖腹产,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可见头皮静脉怒张,头围43cm,囟门未闭,大小约5X6cm,压力高,余查体无特殊。

术前影像:

脑脊液电影:

普通平扫在矢状位隐约可见导水管开口处有狭窄,DRIVE薄层扫描可清晰见到导水管开口处有膜性隔膜(红色箭头所示),导致梗阻性脑积水,蓝色箭头所示三脑室底下陷。脑脊液电影提示导水管无脑脊液流过。

前面已介绍,梗阻性脑积水是脑室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的绝对适应症,所以该患儿送手术室行脑室镜下行ETV手术治疗。

术中照片:

左图为手术切口。因患儿头皮薄,一般都行弧形切口,优点是避免颅骨钻孔点正对切口位置,导致伤口愈合欠佳。右图可见患儿前额突出,头皮静脉清晰可见。

术中脑室镜下图片:

造瘘成功后可见基底动脉及左侧的外展神经,造瘘口边缘随脑脊液搏动移动,且移动和心脏搏动一致提示造瘘成功。术后患儿静脉怒张消失,囟门压力明显降低,头围亦较前缩小,42cm。

术后一周复查MR:

T2平扫见脑室较前明显缩小,硬膜下积液暂不用处理,出院后需定期复查。

病例三:

李xx,男,10月27天,因“体检发现头围增大7月余”入院。

患儿出生后42天体检时头围为39.8cm,建议复查,1月半后复查头围提示42cm,后一直动态观察头围变化情况。2月前来我院就诊,行头颅MR、脑脊液电影检查提示后颅窝蛛网膜囊肿,小脑及小脑蚓部受压向前移位,第三脑室及侧脑室稍受压扩张。后收入我科拟行手术治疗。

G1P1,39+6周顺产,轻度地中海贫血,余既往史、家族史、查体均无特殊。

术前影像学图片:

脑脊液电影:

脑脊液电影提示囊肿内未见脑脊液流动影,囊肿与周围脑池、脑室无沟通。

术前三维重建与术中镜下图片对比:

手术在狭小的空间进行(左图黄色箭头、右图蓝色箭头所示),需从小脑山顶位置与天幕缘处分离蛛网膜进入,避开众多静脉,这些静脉一旦损伤,后果不堪设想,到达三脑室后部后将囊肿与脑室沟通,并使用球囊将造瘘口扩大。

术中体位:

术中照片:

术中可见错综复杂的血管,右图球囊导管已进入造瘘口准备扩张

这张图片是打通三脑室后部伸进脑室镜所见到的解剖位置,只能是在脑室镜下才能如此清楚见到该位置的解剖结构。

出院时照片:

术后一周复查头颅MR:

普通的T2平扫更容易看出造瘘口处的流动影。这个患儿后续仍需注意有无脑积水可能。

病例四:

赵xx,男,7岁,因“面部抽搐伴口角流涎1次”入院。

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抽搐伴口角流涎,时间约10秒,发作时神志清楚,无其他不适,医院检查发现左侧颞部巨大蛛网膜囊肿可能。一直未予处理,患者无类似情况再次发作,半年前到我院行MR检查提示左侧额颞顶部蛛网膜囊肿,病灶局部与六角形鞍上池相通,中线结构向右移位。现拟手术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术前影像学图片:

术前三维重建+虚拟内镜:

术前重建调整阈值后隐约可见囊内的解剖结构

虚拟内镜可以清晰见到相关的解剖结构:1表示动脉神经-天幕缘间隙;2表示颈内动脉-动眼神经间隙;3表示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手术要打穿这三个间隙中的2-3个。

术中图片:

术中隔着蛛网膜隐约可见相关解剖结构,小心仔细打开3个间隙。术毕(因录像系统原因,后面图片未能保存),术后复查CT,患者顺利拆线出院,近期复查,如下图所示:

与术前MR相对比,囊肿较前缩小,占位效应减轻,同侧的脑室较前扩张。

神经内镜手术已成为我科不可或缺的应用技术,迄今为止,在整个五邑地区的神经外科中,我科是最早开展神经内镜手术的,至今在整个江门地区处于领先位置。神经内镜的手术不单单局限于脑室镜下的囊肿及脑积水操作,随着器械的进步及技术的发展,就如开头所述,越来越多的手术可使用内镜来治疗。如何发挥神经内镜手术的优势,尽量减少或避免其不利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总结的问题。经过严格训练的内镜医生可减少手术时间,发挥神经内镜手术优势,降低患者手术损伤,缩短患者住院周期,控制住院费用,更好服务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张晓彪.内镜神经外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19(3):-.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会议直播,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

通知:原“Worldneurosurgery”







































白癜风要注意哪些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zd/8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