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精准扶贫,扶志扶技扶基;物质的帮扶虽重要,但更难能可贵的是精神层面的帮扶。
我家有女初长成三宿山下的石咀镇浪沙村,是我们中山市教体局联合扶贫工作组的对口帮扶点。张海金、张水金两户人家同在一条自然村,两家相隔不过几百米。
▲张水金房屋未建好就患上了脑积水
张海金,一个靠自己打散工支撑家庭,上有80多岁双亲,下有刚初中毕业的女儿张佩珊;张水金,因突如其来的脑积水,压垮了本来生活就不宽裕的家庭,只能靠妻子打散工维持生活,儿子幼小,女儿张琪琪也刚初中毕业。
我们驻村工作队第一次见到张琪琪、张佩珊是在贫困户脱贫意向座谈会上,她们稚嫩的脸庞显然承担了不少来自生活的压力。我们 我们联合扶贫工作组按照市教育工委书记、教体局局长李长春同志的指示,根据自身优势,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创新“党建扶贫,结对帮扶”的新举措,根据贫困户的意向和各支部的资源,我们将这两户与中山中专党委进行结对帮扶。
中山中专提出了“输血造血,双管齐下”的帮扶规划,重点在于“扶之以技,授人以渔”的帮扶措施。工作队在充分征询帮扶对象意见的基础上,积极与两市招生部门协调,把两个孩子安排在中山中专就读。
一方面,中山中专学生处负责她们的入读手续(其中张琪琪安排在16环艺2班,张佩珊在16幼师3班)及入学后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号召党员教师“一对一”帮带,负责她们在节假日的生活安排。同时也对两位同学入读学校三年的费用进行匡算,并确定资金的来源,除去热心人士资助部分,更多的是安排她们在学校内勤工俭学,得知入读环艺班的张琪琪同学需要一台电脑,学校也想方设法解决,从而确保她们入得来、留得住、学得到,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从而增强致富的技术和本领,实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精准脱贫的目标。
源自贫困村的自卑由于路途陌生且遥远,学生家庭困难,我们驻村工作队决定送她们去学校上学。一路上,虽然看得出她们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可是从她们的沉默寡言,闪烁迟疑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新城市的不适应,从贫困村到城市,内心深处更添了一份自卑。
▲张佩珊同学在军训中
张琪琪曾对黄队长说过:“刚开学我觉得一切都挺好,可是慢慢的我过得越来越不开心,我看到了和他们的差距,我会觉得他们很优秀,我也会感到很自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觉得自己过得很委屈。”
虽然在学校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欢迎,但是对于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小女生而言,越是热情越是畏惧,畏惧未知的生活,畏惧自己与城市的繁荣格格不入。
未来是属于你们的为了打开她们心中的疑虑和不安,驻村工作队和学校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张佩珊从小失去母爱,工作队队长把妻子也叫来,一起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开学前带她去游览孙中山故居、影视城,品尝中山美食,为其购买生活用品。工作队还专门到车站接张琪琪到中山中专报到,为其解决困难。
从琪琪和佩珊沉默寡言到日渐开朗来看,压在内心源自贫困的自卑,终有一日会逐渐消退。
来自驻村工作队黄队长一句节日的问候,终于融化她们的内心。张琪琪发来的感谢信中写道:“……在这里我要很正式也很感激的跟您说声谢谢,谢谢您帮助了我,帮助了我家。我也要在这里和您说声抱歉,开学这么久都没有联系您。可您还是一如既往的那么好,中秋还会想到我们有没有回家过节。我会努力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大学,完成我从小到大的大学梦!我不会让您们这些帮助了我的人失望,所以我一定会努力再努力。不知道为什么除了父母我觉得亏欠您最多。我知道做人要知恩图报,所以我以后一定要有出息。而且轻易放弃,向困难低头也不是我张琪琪的性格,所以不用担心我,不管伤心委屈还是快乐幸福,我都会坚持下去,最后借着今天跟您说声,谢谢您黄叔叔……”
朴实的语言但蕴含了一个贫困家庭子女的不屈与自信。黄队长回复琪琪说:“收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