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
大家已经渐渐认识到体检对健康的重要性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体检
但是,由于体检的项目比较多
需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同
很多人对于体检还是有诸多的“不清楚”
今天,我们请来体检中心的专家
为您一一解答疑惑
上线大医生:高居健
福建中医药医院
医院
健康管理中心检后专家副主任医师
今日探讨:健康体检那些事儿
(点击图片看大医生在线讲解)
体检前做好7件事
体检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当前健康状态,为了体检结果不受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检前勿大量饮酒、大鱼大肉、熬夜或短期剧烈运动。
2.空腹时间不要太长或太短。如果要在早晨8点抽血,前一天晚上8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空腹抽血最好在早上7点半到8点半之间进行。
3.体检前一天晚上最好别大量饮水,特别是12点以后。体检当天早上可以少量喝水,控制在50~毫升以内。
4.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照常吃药,以免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5.体检前一天不要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血糖、心肌酶谱、肝功能等血液检测结果。
6.体检当天宜轻便着装,不戴隐形眼镜、不化妆、不戴首饰。
7.感冒、发烧时不体检。女性月经期不做妇科检查及尿检。
常规健康检查的频率
医院去进行一次常规健康检查?
这个问题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等,因人而异。一般来说:
身体健康的年轻人:
通常每1~2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但体质较差,尤其是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精神病和肿瘤等疾病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中老年人:
由于各方面机能的下滑,身体进入多事之秋,检查的间隔时间应缩短至半年左右。与有毒有害物质密切接触工种的人员,还应定期专项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职业病。
体检项目该怎么选?
体检中,人们面对花样繁多的体检,常不知作何选择。
常规健康检查套餐:
一般体格检查:内科、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眼科、肝病科的专科检查;
功能检查:心电图、胸片、B超(包括肝、胆、脾、肾和生殖系统)等影像学检查,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心脏彩超检查;
生化检验:血、尿、便常规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和乙肝五项等化验检查。
然而对于中老年来说,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加餐”。
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可发现一些癌前病变,如胃溃疡、大肠息肉等。建议:在35~40岁时可开始做第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如无异常,以后可3~5年做一次;如果条件允许,检查间隔可更短一些,特别是有胃肠道肿瘤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更应引起重视。
心脏检查
对于暂无症状的冠心病、早期心肌梗塞等早期心血管的毛病,通过常规心电图很难被发现,致使中老年人常常忽视了这方面的问题。
建议:有心律失常、胸闷气短等症状的人,医院做心脏专科检查。
脑部检查
脑梗塞、脑溢血的发病年龄年轻化,但许多人在常规体检中并未选择做脑部CT或磁共振。
建议:经常头晕、头痛、眼花或自觉一侧肢体无力的人,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做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帮助早期排查疾病。
骨密度检查
骨内钙质一般从30多岁就开始流失,骨质疏松在初期的症状并不明显。
建议:40岁以后,腰部、骨盆、背部、膝关节等部位如持续性疼痛,就需要检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质疏松。
乳腺检查
乳房自检以及乳腺癌的筛查,很可能会帮助女性朋友尽早发现病患,提高预后质量。
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查1次乳腺钼靶。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更建议应每年查1次乳腺磁共振。
前列腺检查
人到中年,前列腺开始衰退,结缔组织增生,需要引起注意。
建议:进行体检时增加前列腺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
眼底检查
不少疾病可通过眼底检查而得以及时发现。比如,观察视网膜动脉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动脉硬化甚至脑动脉硬化的程度。
建议:45岁以上,应每年检查眼底一次。对近期发生视物模糊并伴有头痛者,更需此项检查。
专家建议
一本厚厚的体检报告可能会罗列几条甚至十几条“阳性发现”,很多人常被吓得寝食难安。重视体检结果没错,但不要过度紧张,个别项目偶尔一次不在正常范围内,不见得就是疾病,一定先要咨询医生。另外,建议大家把近些年的体检报告妥善保存,方便观察身体指标的变化。
今日大医生
高居健
福建中医药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检后专家,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从事内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常见病防治经验,尤其擅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曾长期担任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并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名录和福建省医疗事故评估专家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FM福建新闻广播(ID:fm-)
有什么悄悄话要告诉小编的不?
来互动区留言呗!
没有!?那点个行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