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期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
而自尊心并不是成年人才需要的东西,在孩子的世界里,也同样重要。我们总觉得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很小的时候,自尊心就已经开始萌芽了。
研究表明,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开始在意大人的评价,会有策略的展示什么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称赞的;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塑造孩子的行为。
GYMBOREE
语言的破坏力,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语言是有能量的,积极温暖的语言能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而攻击性、伤害性的语言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作家毕淑敏也曾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与父母的语言息息相关:
1
习惯性批评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现实生活中部分父母常常在孩子犯错、调皮、表现不好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
“一天天的,什么都做不好,就知道吃。”
“连这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
其实可以理解父母的心情,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指出孩子负面行为的方式,让孩子朝希望的方向发展。
但这种批评常常会演变为破坏性/习惯性批评,攻击孩子的人格价值。这种情况下,家长是出了气,对孩子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意义,反而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尊心,让Ta越来越自卑、不断否定自己,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
孩子对自尊的要求,更是对自己人格的要求。
做错事情后,没有分寸的批评和打击,会摧毁孩子的自尊,让Ta陷入否定和怀疑中,失去人生的价值。
2
控告性倾诉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Ta的缺点,让Ta没有反驳的机会就可以了。
你还记得吗?童年时候闯了什么祸,最怕的就是被父母当面批评,转身还要和亲戚朋友“分享”你的糗事;
那种对自尊心的摧毁,相信经历过的人都不会忘记。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要想毁掉自己的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当众出孩子的丑,是杀手锏。”
在学校门口、大街上、小区里、地铁上,亲戚朋友围坐一起的家中,随处可见父母教训孩子的场景:直接伸手打巴掌、分享糗事贬损等等应有尽有······
很多父母那么在意自己的面子,却丝毫不懂得给孩子“留面子”。当着众人面教训孩子,孩子不会感觉被教育,只会感受到难堪和屈辱,留下一生自卑的阴影;
这样的孩子哪怕再优秀,也总是会觉得自己不好,一直盯着自己的缺点,难以建立自信。
3
批判性挑剔
在人格上,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主体,而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情绪式的批判和挑剔,因为挑剔本来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断臂的维纳斯以残缺为美;月以阴晴圆缺为美;秋天以落叶飘零为美……生命以其不完美的姿态演绎着独特的意义。
而拥有“完美审美”的人,自己也并非完美。过度的挑剔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是对尊严无情的挑战。
如果怕孩子撒谎,就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时,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也会无意识的拉开亲子之间的距离。
GYMBOREE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尊?
在综艺《超人回来了》的一期节目中,哥哥威廉不小心尿了裤子,坐在充气池里不肯起身。
爸爸觉得好奇,就走上去询问。没想到威廉立刻说:“我没尿裤子”,而在爸爸要求下,威廉站了起来,尽管小屁股湿了一块,可他还是否认,我真的没尿...
爸爸耐心安抚后,捂住了弟弟的耳朵,威廉终于吐露心声。原来他怕弟弟看见,感到很羞愧,威廉不安地问:“因为我尿裤子了,爸爸伤心了吗?”
爸爸认真地回道:“谁都会失误的,这只是练习的过程。”
视频中威廉拼命掩盖又羞愧不安的神情,让人觉得好笑又心疼。孩子也会在乎自己的面子,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威廉爸爸就理解了威廉的心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自尊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要,孩子也不会例外。事实上,相比大人,孩子的自尊心可能更为强烈。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主要依靠别人的评价,形成对自我的评定。
换句话说,当我们用孩子的糗事开玩笑,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和批评时,就像一根刺,会摧毁孩子对自己的信心。
正因为孩子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那些无意中伤害的自尊,可能是孩子终生也难以消除的阴影。
丹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苏珊·哈特(SusanHarter),花了20年时间来研究自我和自尊的发展。
她认为,在孩子发展早期家长和孩子世界中的重要他人的无条件支持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