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恢复重建
是平地起楼,艰难得很
李继伟中央纪委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副局长选人,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中央纪委恢复重建,领导班子配备是很强的。陈云同志是第一书记,邓颖超同志是第二书记,胡耀邦同志是第三书记,黄克诚同志是常务书记,王鹤寿等同志担任副书记。工作人员是从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各总部、军兵种及北京市机关推荐的干部中选调的,每个单位推荐一个人,组织要一个一个地审查。
组织安排我具体负责调入人员的审查工作,3个人一组。我告诉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我们选拔的干部,最重要的是对党忠诚,这一点要掌握好。所以,我们特别重视考察干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表现,防止“造反派”混入纪委队伍。 要对各部门推荐的人进行深入了解,很不容易。有的单位把推荐的干部说得挺好,后来从侧面了解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干部不能要;有的已经准备调过来,突然发现问题了,就停下来,让单位另外推荐人;有些我们看上的优秀同志原单位不肯放,我们就耐心地去做工作;有的单位不好好推荐,干脆就不让这个单位推荐了。这项工作持续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因为一个单位推荐一个人,要考察好得跑很多次,没有把握不敢调进来。我们要对组织负责,有时候很担心做不好,压力也比较大,常常睡不好觉。经过这样严格的考察筛选,选调进来的同志可以说政治上是过关的,从后来的情况看,表现基本上都是不错的。 那一段工作很累,我们早晨出去,晚上回来,没有车,就靠两条腿走路或者搭公交车。有时候回机关太晚了,饭也赶不上。有一次,一个同志跟我出去考察干部,回来食堂关门了。去外面吃,饭馆也关门了,肚子饿得不行。正好旁边有一个卖烧饼的,我们一个人啃了三个烧饼,那时候不觉得这是苦。 这些同志被选调进来后,不马上工作,先参加集体学习培训。我们要给大家讲清楚,中央纪委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关,纪律检查工作的性质是什么,中央纪委干部应该有什么样的作风、有什么要求,然后再分配具体工作。 中央纪委机关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就是领导对干部的情况了解比较多。作为一个室的主任或党支部书记,单位的这些同志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怎么样,身体状况如何,家在哪儿住,几口人,有哪些家庭困难,都要了解。这也是正常的工作。这个好作风确实值得继承发扬。创业难,大机关创业更难中央纪委机关最初是在中央组织部的楼里办公,后来因为人多了,一部分人就临时搬到南长街租房子办公。午饭没有地方解决,就在胡同口道边支锅做饭。夏天下雨怎么办?冬天下雪怎么办?就支起一个棚子,挡风遮雨,凑合着吃一顿,吃完了继续投入工作。有的同志图省事,早上从家里来的时候就把提前准备的午饭带过来。可是到了中午,饭菜都凉了,也没法加热,就只能吃凉的。
人们总说创业难,咱这大机关创业也难。当时工作条件很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中央纪委第一个纪检室成立的时候,包括主任刘鸣九,副主任韩觉民、刘丽英在内的所有人,只能挤在一间屋里办公。每人一张三屉小桌,一把木板凳,就是所有的办公家具了。当时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加班加点是常态。很多同志经常忙到晚上十点,也没有加班费,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的。 我后来调到管理局工作,为改善大家的办公条件做点事情。现在回忆起来,那段历史真是平地起楼,很不容易。来源:中国方正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