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是ldquo浙东诗路rdquo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吗 http://m.39.net/pf/a_4778971.html

萧山历史底蕴深厚。作为春秋时期吴越故地,越王勾践、范蠡西施的故事在此地已流传了千年。东晋以来,萧山以其秀丽风光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南下,是唐代“浙东诗路”的起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一块土地自然也孕育出了一批文人佳士。萧山本地诗人有70余位,创作诗歌余首,包括魏骥、来集之、毛奇龄等朝中名臣,对他们而言,诗歌不仅是抒怀,也寄托着浓厚的乡土情谊。

(一)贺知章

贺知章(约—约),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区)人。贺知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擅长草书、隶书。武则天证圣元年()考取进士,官至太子宾客,正授秘书监,时人称“贺监”。天宝三年(),贺知章生了一场大病,自知大限将至,于是向唐玄宗上奏请度为道士回乡。皇帝诏令准许并作诗赠别,百官践行。贺知章还乡不久后便逝世了,享年八十六岁。乾元元年(),唐肃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

贺知章心性旷达,随和率性,不拘礼法,喜好谈笑、喝酒,时人誉为“清谈风流”。晚年更加放纵不羁,自号“四明狂客”。贺知章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号为“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其诗文中绝句最佳,写景、抒怀的诗文风格清新飘逸,可见其洒脱率真的性情。著有《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流传千古。贺知章写下《回乡偶书》时正是他告老还乡,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已经五十余载,离家时青春年少,归来时皓首苍颜,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发自肺腑。

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二)魏骥

魏骥(—),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明代名臣、学者。明成祖永乐三年()中举,次年以乙榜进士被授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官至吏部尚书,为官清正有德。正统八年起,魏骥曾多次以年老请求致仕,终于在景泰元年()得以告老还乡,时年七十七岁。明宪宗成化八年(),九十八岁的魏骥因病而逝,皇帝赐谥号“文靖”。回到家乡的22年里,魏骥致力于家乡的水利建设,倡议修筑塘堰水闸解决乡民水患,禁止富豪占湖为田,为建设湘湖做了很大的贡献。

魏骥的文学成就甚高,他的出现,带领着曾几度衰落的浙东文学重新走向复兴。其一生著作颇丰,致死仍笔耕不辍,有《南斋前后集》《松江志》《水利事实》《水利切要》《理学正义》《南斋摘稿》等,为官期间曾应召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在诗作上,其早年风格秉持台阁文学,晚年诗作逐渐回归自我,返璞归真,平易近人。

魏骥晚年性格豁达乐观,早已看淡生死。他对湘湖情有独钟,便早早将墓地选在了湘湖边的徐家坞山麓,取名为“乐邱”,常去拜访,趁兴赋诗,共写了七首乐邱有关的诗。

癸酉立秋日放舟湖上将抵乐邱触景偶成

魏骥

漾漾平湖趁晓风,推篷随处趣无穷。

金花炫日波心荇,铁杆昂霄石上松。

换翅回翔过水鹤,辍耕奔迓走田翁。

故人白发犹天表,此乐何当过我同。

久不过乐邱赋以识吾之恋恋耳

魏骥

闲居清昼永,忆昨过闲行。

月上湖光莹,云收山气清。

开尊方尽醉,回首更留情。

便欲移家去,悠悠乐此生。

一迳缘松人,消闲惬我行。

岩峦无限美,水木有余清。

地僻无尘迹,人淳不世情。

依岩有邻并,耕织以为生。

境幽形梦寐,谁说懒径行。

山色连平野,湖光接太清。

高台兴宿感,先垄动深情。

尚忆寻诗处,瑶花匝地生。

一迳纡山麓,扶藜款款行。

尘心随地远,野趣入诗清。

吊古伤遗迹,寻幽惬素情。

归途度柴岭,又喜月初生。

一碧平湖绕,舟如镜里行。

荷香随棹溢,山色近人清。

渺渺兹辰景,悠悠太古情。

往来当蔗境,殊惬我平生。

循山宜步入,傍水可舟行。

鸡犬缘村静,松篁著处清。

岩僧无怪说,野老有真情。

便是桃源里,移居可乐生。

去家十里近,水陆可兼行。

门迳容谁杂,襟怀足自清。

庙廊犹作梦,林壑可忘情。

欲觅耕樵伴,诛茅老此生。

魏老的七首《乐邱》,一一描绘乐邱之景,湖光山色,鸟兽虫鱼,樵夫寺僧,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毫无半点悲意。可见,“魏老欢喜‘乐邱’是假,欢喜湘湖才是真”,他以诗歌颂湘湖的秀丽山水、丰富物产、淳朴民风。“故人白发犹天表,此乐何当过我同”“便是桃源里,移居可乐生”,魏老将死生超脱于物外,所在意的仅有湘湖之美、当下之乐。

(三)来集之

来集之(—),名镕,字元成,号倘湖,萧山长河人。明崇祯十三年()来集之中进士,被授予安庆府推官,官至兵科给事中。曾参与抗清斗争,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回乡隐居,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自得自乐,学者称之为“倘湖先生”。来集之在明末文坛颇具影响力,著有《倘湖樵书》《博学汇书》《读易偶通》等,《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其诗词多为写景抒情,风格隽秀清丽,情感平淡而耐人寻味,蕴含着其不慕荣利,皈依山水的隐居意识。

杭州图书馆收藏的来集之稿本

来集之是写湘湖诗词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特别钟爱杨岐寺,常常到访此寺,并留下了《过杨岐山崇福寺》《九月朔再过杨岐寺》《过杨岐寺》《到杨岐寺》四首诗,以诗赋情,诗文也传达了来集之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

过杨岐山崇福寺

来集之

村村桑柘起炊烟,才到山门万虑捐。

涧水远通春茗好,竹萌齐出晚蔬鲜。

侯王旧日空余冢,鱼鸟缘来尽解禅,

莫说昔年江上事,山间仅有未耕田。

何必江南尽可哀?山中尚有好禅台。

安桥渡水鱼同活,编竹遮人花自栽。

塔旁半题古客字,佛光曾现夜灯来,

晚云惯向门前锁,不许人闲忙者开。

过杨岐寺二首

来集之

其一

杨岐寺里又重来,俗虑浮情两尽灰。

溪水不将渔父引,山云专与素心开。

日中僧进伊蒲供,半夜生风万壑雷。

旧日题诗今日读,自知饶舌自疑猜。

其二

远泛扁舟到上方,尘心半扫道心长。

影来石上摇松树,红缀阶前绽海棠。

古佛一灯参活句,前朝旧事拜岐王。

欲随渔子沧浪去,万里天风看渺茫。

《过杨岐山崇福寺》一诗中,作者对未来的生活仍充满希望,“山间仅有未耕田”“山中尚有好禅台”,劝勉自己不必沉湎于往事,伤春悲秋,无所事事,未来还需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奔波打开前途的“锁”。而在《过杨岐寺》中,来集之已经对凡尘俗世大失所望,想通过皈依佛门来抛弃凡尘俗念。

(四)蔡仲光

蔡仲光(—),原名士京,字大敬,又字子伯,萧山城厢镇十字弄人。明末秀才,博学多才,对《诗》《书》《易》《论语》都颇有研究,更擅长天文、地理。蔡仲光与同乡的名士毛奇龄、包秉德、沈锡禹相友善,都有很好的交情,有“四友”之称。明亡后,蔡仲光与友人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淡泊名利,悉心钻研灾异、星象等自然现象。他的研究颇有科学价值,特别是有关地震的研究,形成了一套较系统的地震理论,著有《地震说》一卷。朝廷征召天下隐士,登门邀请蔡仲光出世,蔡仲光借口推辞,不愿为官。蔡仲光平时以吟诗为乐,著有《谦斋文集》《谦斋诗集》。

蔡仲光是清代写湘湖诗词最多的人,擅长律诗与绝句,其诗比较直白,多描写湘湖山水风光和郊游所见情景,写景又往往带着“寂寂”和“哀”,暗含着内心的不安与忧虑。

泛湖入杨岐山寺

蔡仲光

碧草野船回,水花夹棹开。

春风当户入,暮雨自东来。

乞食山中寺,吹箫江上台。

近游方自纵,隔望已余哀。

宿城山地震有声因早起望江

蔡仲光

摇摇曾有状,殷殷是何声。

湖海萧条色,风尘黯淡情。

江云三折水,垄树一孤城。

不尽磅程意,临高涕泗横。

此首是古代唯一一首关于湘湖地震的诗,蔡仲光夜宿城山寺,忽然感到地动山摇,听到殷殷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清晨起来望江才发现,地上万物皆遭破坏,惶然不知所措,不禁泪流满面。

(五)毛奇龄

毛奇龄(—),原名甡,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以郡望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人。清初经学家、文学家,在经史、音韵学都颇有造诣,著有《西河合集》,分经集、史集、文集、杂著,共四百余卷。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及陈撰均为其徒弟。

毛奇龄历经明清朝代更迭,明末清初时曾参与抗清军事。明亡后,与友人隐居于萧山。他喜好评议,评判言词尖锐,常常得罪于人,遭仇家陷害而辗转各地。康熙十八年(),毛奇龄中博学鸿儒科,担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等官职,参与纂修《明史》。康熙二十六年()毛奇龄借口辞职归隐,不再复出,专心研究经史。康熙五十五年()病逝于家中。

在诗作上,毛奇龄崇尚唐诗风、南朝诗风,诗词风格意象丰富华美,意韵美好深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奇龄善诗歌乐府填词,所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缠绵绮丽,按节而歌,使人凄怆,又能吹箫度曲。”毛奇龄湘湖诗词不少,特别是与西施遗址有关的诗作。他将西施古迹走了个遍,留下了诸多诗篇。

苎萝村二首

毛奇龄

其一

西子吴宫去,溪边少浣纱。

绿萝相伴女,空自貌似花。

其二

苎叶风吹白,莲歌水面寒。

前溪花满地,不敢过溪看。

苎萝村,又名西施里,相传为西施出生地。浣纱溪穿村而过,溪东为东村,溪西为西村,施姓人家聚居于此,今称施家渡村。

山行过美施闸二首

毛奇龄

其一

西施湔裙处,行人唤美施。

山花鸦子髻,浦竹女儿词。

教舞宫城艳,吹箫里社思。

至今山下水,流出似胭脂。

其二

水碧如漂镜,山青似洗妆。

柴门啼鸟细,村径复萝长。

零雨浣纱石,繁花走马岗。

当年教舞去,祠下换衣裳。

浴美施闸为明代时期建造,在施家渡西北约二华里的两河交汇处,上立石碑,曰“古浴美施闸”,相传西施赴越都前在此水潭沐浴更衣,因此得名。

西施庙

毛奇龄

浦口西施庙,萧萧竹映门。

越王山下路,寂寂苎萝村。

红粉沟头水,青苔石上魂。

夜来馀里归,灯烛伴黄昏。

西施庙位于浣纱溪西岸,施家渡村北面。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相传此庙以前是西施故居,西施亡故后,乡人为了纪念她而改建为西施祠。

(六)湘湖词曲

湘湖是萧山的母亲湖,历代诗人留下诸多诗文,其中萧山本土诗人创作的《湘湖采莼歌》《湘湖采菱曲》《湘湖竹枝词》在其中独树一帜。乡人唱乡曲,乡间生活悠然惬意。

《湘湖采莼歌》为明朝长河人来集之首创,在明末清初流行,来集之、毛奇龄、单隆周等皆有创作。《湘湖采莼歌》形式比较自由,对句数、字数、押韵与否皆无要求。除毛奇龄写的词没有长短句,其余都有长短句,且不押韵。内容上,《湘湖采莼歌》主要反映的是湘湖女子采莼的情景。

湘湖采莼歌

来集之

我欲采荷叶,荷叶成衣裁剪劣。

我欲采芦花,芦花飞雪走天涯。

乘舟直入湘浦里,四顾千山万山紫。

中有瑶草异众芳,龙耕烟兮种水底。

譬如佳人处深闺,天寒翠袖立不倚。

一面玻璃对影看,晶晶寒玉成肌体。

卷叶蒙茸心未舒,柔肠百转思彼美。

参差采撷碧天宽,玉釜温温满滴残。

山中自有调羹手,莫作寻常盐豉看。

《湘湖采菱曲》的作者是女诗人黄巽,字顺之,号蕉卿,萧山训导黄超之女,19岁时嫁给钱塘梁绍壬,几年后便早逝。黄巽有赋诗的爱好,著有《听月楼稿》诗二卷。《湘湖采菱曲》是她根据《湘湖采莼歌》专为湘湖女子采菱而写的翻版,生动再现了湘湖女子辛勤劳动的场面。

湘湖采菱曲

黄巽

吴江女儿采莲花,凌波绰约如朝霞。

越江女儿采菱角,隔水轻盈茏芍药。

儿家生小湘湖边,只种秋菱不种莲。

种莲莲子心中苦,剥菱菱实心中甜。

湘湖一夜西风紧,三五鸦鬓荡双艇。

戏牵菱叶钓竿丝,笑指菱花镜奁影。

采菱菱角红,颊晕双涡浓。

采菱菱角绿,眉痕两峰蹙。

菱根丛杂菱刺多,纤纤素手临清波。

鲤鱼风起芙蓉外,蝉鬓生寒可奈何。

春风采莼莼欲小,秋风采菱菱渐老。

年年春去又秋来,不及儿家颜色好。

采菱复采菱,菱船四面来前汀。

湖水净逾碧,湖山瘦且清,

双桨只在波中停。

菱歌静后不知处,却向湖头浣纱去。

《湘湖竹枝词》最早出现于清朝康熙年间,由萧山人沈堡创制,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完善,清代中后期形成成熟的曲牌,广为传唱,代表人物有沈堡、汪继培、王端履、黄元寿、王勉等。《湘湖竹枝词》为七言4句,由若干曲组成,一般在六曲以上。每曲有不同的内容,多为湘湖的劳作场景、祭祀民俗、自然风光等。每曲一个韵脚,读来朗朗上口。

诗人沈堡所创作的这首每一段分别描绘湘湖不同景象,登越王台,拜东岳庙,采杨梅,观大潮,渔村早市,渔家捕鱼,夜间纺花,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湘湖竹枝词七首

沈堡

越王台下草离离,越王台上鹧鸪飞。

啼尽江山多少恨,游人还唱浣纱溪。

湖畔村姬颜色红,浓脂腻粉斗春风。

乌篷艇子离南浦,去拜蒙山东岳官。

杨梅初熟烂湖干,接种甘香草种酸。

采得金婆最佳果,火齐颗颗泻晶盘。

八月十八大潮生,鼓棹扬舲逐队行。

同到浙东台上望,雪山一片压吴城。

鸣榔得得散潮烟,双桨纷来棹白船。

浦口渔家三百户,一时都在镜中天。

郎子扳罾湖水滨,白鲂玉鲔烂如银。

若逢比目须开网,莫使长笊碎锦鳞。

夜乌啼断已三更,湖上风高波浪生。

正是茅檐人未寝,寒鸡声和纺花声。

尤芳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lcbx/117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