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的苏州,较往年少了一分寒冷,多了一些朦胧细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最是应景。而第一届中国颅底大会就在12月底的苏州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颅底外科医生齐聚苏州、共享学术盛宴。本次中国颅底大会,由首都医科医院、苏州市医学会共同主办,由医院承办。医院的张俊廷教授、张力伟教授担当大会主席,医院贾旺教授和医院陈罡教授担任执行主席。短短一天的会议,内容极其丰富,含盖了颅底外科及相关专业的各个领域,有前颅窝底、海绵窦区和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入路知识,有显微镜、神经内镜及内窥镜的比较或联合,有颅底手术电生理监测的应用和推广,甚至还有颅底外科的思考和调研等人文内容。会议进程紧凑有序,并最终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分为上午的主会场,以及下午的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会议纪要如下:
年12月20日,会议报到注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召开了全体委员会。会议由贾旺总干事主持,全体委员就年会筹备、学组工作、神经外科医师现状调查等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
主会场会议纪要首先,由大会执行主席、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陈罡教授致欢迎词,热烈欢迎并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同行齐聚一堂,参加这次学术盛宴,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中教授致词,王中教授热烈欢迎各位同道的到来,并介绍了医院神经外科的发展和壮大,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上都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当然这也离不开各位同道的支持和鼓励。未来我们将更加努力面对机遇和挑战,提升科室影响力。
苏州大学副校长、医院党委书记陈卫昌教授发言,苏州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各专业学科都得到长足发展,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上升。作为苏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医院百舸争流,勇猛向前,医院前50,医院第一。神经外科更是涌现出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学科得到稳步向前发展,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大会主席、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张俊廷教授致词,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亚专科之一,手术难度、复杂度都很高,手术时间长,对医生专业能力和身体都是巨大的挑战。鼓励年轻医生勇攀高峰,挑战颅底外科,将中国神经外科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
大会主席、医院副院长张力伟教授发言,颅底外科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仍需要神经外科医生继续努力,不辞辛劳,探索新天地。
苏州市计划与生育委员会谭伟良主任介绍苏州卫生事业发展,苏州人均寿命居全国前列,离不开政府、各医疗单位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医院医院,为我市全民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下来,大会正式开始,第一医院鲍圣德教授、医院袁贤瑞教授、医院钟平教授、医院刘宏毅教授主持。
首先由来自法国巴黎第七大学Lariboisière医院SebastienFroelich教授作学术汇报。SebastienFroelich教授是世界神经外科界年轻一代最优秀、最有天赋的教授,是神经内镜手术的国际顶级高手,他发明的独有的内镜手术“筷子手法”,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准度。目前担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颅底手术委员会主席。他带来的学术报告题目是《AnterolateralApproachtotheCraniocervicalJunction》。主要汇报了内镜下处理颅颈交界处肿瘤的入路和术中操作技巧和原则。共介绍了例脊索瘤病人,全切率达到了39.5%。对于不同部位肿瘤,应选用相应手术入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前外侧入路可以处理枕髁到颈二,已经锥体前间隙的骨质病变,以及相应部位肿瘤。但是其对于对侧椎动脉的暴露却是非常有限的。术中要注意对颈部肌肉及神经的保护,并要充分暴露枕下三角。前外侧入路对于处理颅颈交界处肿瘤有独特的优势。
接下来医院周定标教授作了《颅底手术中的若干争议》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指出对于颅内巨大的侵袭性垂体腺瘤,力争全切肿瘤是不明智的。先做瘤内部分减压,再辅以药物或者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
医院神经外科中心主任张俊廷教授带来《蝶岩及蝶眶区域肿瘤的手术策略》的学术报告。张俊廷教授从事颅底肿瘤外科的临床工作,在脑干肿瘤、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眼框区域及框上裂的解剖以及进入海绵窦的不同的手术入路。并在报告中通过不同的病例向我们展示了处理蝶岩及蝶框区域肿瘤的手术策略及操作技巧。
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张力伟教授带来《颅底外科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与思考》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颅底外科发展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热点,从大范围的有创切除到无损伤性神经功能保护。近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多学科合作,内镜技术的应用,脊索瘤的治疗与研究,以及放射外科的应用。当然颅底外科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比如缺乏对围手术期的全面评估,缺乏手术质量的评级标准等。总结颅底外科治疗颅底肿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学科联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加强对颅底外科的培训教育,创新技术和设备。
第二节由医院高国栋教授、医院贾旺教授、医院神经外科陈罡教授主持。
首先由贾旺教授带来《颅底外科职业现状》的学术报告。为了更精确的掌握中国颅底外科医生的从业现状,中国颅底大会组委会特于会前做了调查,调查数据实时更新,定期发布。贾旺教授分别从基本信息、教育培训、执业情况、工作压力、收入满意度、科研工作、医院分布、分病种手术八个方面做了介绍。该调查内容详细,数据丰富具体、调查项目广泛,涉及的调查人数有人之多。医院从三甲到二甲,覆盖全国各地。为我们充分展示了目前中国颅底外科医生的从业现状。
医院岳树源教授做了题为《颅底外科相关问题探讨》的报告。颅底外科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界19世纪,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从缓解症状到减少死亡率,再到功能保护。并从裸眼到微创颅底外科。颅底外科解剖特点有部位深,含神经血管脑干,并容易污染的特点。肿瘤类型复杂多样。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其在颅底外科中的应用得心应手,为手术入路的发展提供方便。当然内镜技术的应用也具有其独有的优势。颅底外科的发展也离不开神经影像的发展,为颅底外科保驾护航。展望未来,现代影像在颅底外外科诊治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更加重视血管、神经和颅底重建,外视镜将可能替代传统显微镜,内窥镜技术继续蕴藏潜力,机器人应用将可能成现实。
医院神经外科洪涛教授做了题为《经鼻内镜颅底脑膜瘤切除术》学术报告。报告中通过不同的病例报道指出,经鼻内镜具有其优势,将脑深部肿瘤转化为“凸面肿瘤”,无牵拉原切除肿瘤蛛网膜外切除肿瘤,早期断血供,出血量少。可以达到SimpsonI级,甚至0级切除。处理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包裹的优势,全切率高,视力改善率高,癫痫发生率0%。尤其适用于复方肿瘤主体位于鼻腔蝶窦筛窦等。颅底骨质有明显增生。肿瘤侵入视神经管内。或者需要神经管减压等。
苏大附一院神经外科王中教授带来《Flow在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及颅底手术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Flow血管荧光造影分析是二代荧光造影技术,可以直观区分血管血流的走向及流经时间顺序,完整展现血管内原本不可见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脑动静脉畸形、脑血管搭桥、确认静脉血流改变、脑血流灌注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应用更是广泛。并通过不同的病例展示了Flow血管荧光造影技术的优势。比如切除肿瘤前直观地观察分析周围重要血管的血流走向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因肿瘤推挤、压迫等所致的异常血流改变;偶可发现隐匿的术野浅表的血管,避免术中误伤;定量分析各血管内血流的流经时间,及时发现血管痉挛、静脉闭塞等。为指导术中补救决策、术后管理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价值等。
第一分会场纪要
分会场一是前颅底肿瘤专场,主要聚焦颅咽管瘤、垂体瘤、前颅底脑膜瘤及海绵窦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会议分为三节,第一节由来自西安交大第一附院的王茂德主任医院的刘宁主任主持。
本节共五位讲者,医院的赵洪祥主任带来了《颅咽管瘤临床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赵主任根据总数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将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鞍上型和三脑室型,直接用于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
医院的桂松柏主任带来了《不同类型颅咽管瘤内镜经鼻手术技巧》,桂主任分享了79例经鼻神经内镜处理颅咽管瘤的经验,他将颅咽管瘤分为垂体柄外生型、紧密黏连型、血供丰富型、坚硬钙化型等,针对不同类型总结了一套不同的手术技巧,桂主任认为绝大多数颅咽管瘤适合使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
来自苏大附一院的虞正权主任带来了《复杂鞍区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虞主任分享了10余例鞍区复杂病变的显微手术治疗,包括鞍区视束区胶质瘤、脑膜瘤,前交通复合体包裹型室管膜瘤等,虞主任认为对于特殊的鞍区病变,与神经内镜相比,开颅显微手术对于保护血管神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王亚明主任带来了《复发颅咽管瘤间质内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王主任认为对于复发颅咽管瘤,综合治疗手段会让患者明显受益。特别是大量复发颅咽管瘤间质内治疗的经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也为生长发育(小儿)提供了时间。
来自中医院的高伟主任带来了《脂肪与阔筋膜在内镜鼻颅底手术中修补高流量脑脊液漏的效果》,高主任分享了65例用脂肪+阔筋膜修补脑脊液漏的病例,仅早期病例出现2例效果不佳。他认为阔筋膜缝合修补对于预防脑脊液漏具有确切的效果。
第二节由来医院的李维平主任、医院的王汉东主任和医院的李蕴潜主任主持,共六位讲者。
医院的赵刚主任带来了《硬膜外经海绵窦入路切除颅底脑膜瘤手术策略》,赵主任分享了经典Dolenc入路,Kawase入路的手术经验,他指出对于颅底脑膜瘤,硬膜外入路可以早期处理肿瘤基底,阻断肿瘤血运,将颅底脑膜瘤变为凸面脑膜瘤处理。
医院的刘丕楠主任带来了《颅底肿瘤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刘主任具有良好的显微手术和内镜手术经验,能够较客观的评价两种不同术式的优点,他对于每个颅底肿瘤的患者,都会对显微镜和内镜从手术的可达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选择最佳方案进行治疗。
医院的张军主任带来了《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张主任指出颅底中央区脑膜瘤主要是指起源于蝶骨嵴内侧、前床突、鞍隔,鞍背、海绵窦、岩骨尖部、斜坡等解剖部位的脑膜瘤,术前全面的评估对于保护血管神经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部位的手术可以选择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枕下后正中入路,远外侧入路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将在今后发挥更大的作用。
医院的马驰原主任带来了《TranscranialorEndonasalSkullBaseSurgery:TwoSidesofOneCoin》,马主任总结了自己的手术经验,他认为鞍区肿瘤选择经鼻入路还是经颅入路,视神经有无受累是一个重要的依据。不管选择哪种入路,不跨越重要神经血管、充分暴露以及可操作性是原则。
来医院的黄国栋主任带来了《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前颅底肿瘤》,黄主任指出对于前颅底颅内外沟通肿瘤,经鼻内镜手术具有明显优势,手术的一个要点是要做好颅底重建。
来自苏大附一院的孙雪波主任带来了《神经内镜(经鼻/经颅)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和实践》,孙主任报道了一组复发垂体瘤经鼻内镜治疗的经验,经过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同时内镜在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病例中同样具有良好的运用,内镜广视野,能做到抵近观察,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节由来医院的于如同主任和来自苏大附一院的孙雪波主任主持。本节共四位讲者。
来自福州第医院的王守森主任带来了《复发性垂体腺瘤的再次经蝶手术》,王主任报道了一组复发垂体瘤的手术经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王主任指出,复发性垂体瘤手术难点在于术中定位,手术重点是对残余垂体功能的保护。肿瘤对海绵窦、蝶鞍等鞍区周围结构的侵袭,是与复发直接相关的因素。切除不彻底致肿瘤残留,是复发的根源。
医院的张刚利主任带来了《巨大垂体瘤的手术治疗》,张主任指出巨大垂体瘤治疗目前问题仍然较多,从策略上看可以考虑药物治疗,经蝶手术治疗,经颅手术治疗以及分期手术治疗等。巨大垂体瘤术后易导致失明和下丘脑功能障碍,残余肿瘤导致术后残腔出血。术中要做好垂体功能的保护,视神经、动眼神经的保护,并预防残腔出血。
医院的衡立君主任带来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经海绵窦经动眼神经三角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衡主任对经鼻海绵窦的解剖做了详细解析,通过手术病例说明了对该手术入路进一步说明,并指出对于Knosp4级垂体瘤,内镜相比于显微镜有望取得更好的切除效果,而多模态监测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浙医二院的吴群主任,他带来的题目是《难治性垂体瘤诊治体会》,吴主任通过讲解几例反复复发的垂体瘤患者,经数次手术治疗的病例,指出侵袭性生长的垂体瘤,Ki-67指数3%是难治性垂体瘤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强调MDT协作的重要性,激素水平评估是肿瘤进展的标志。治疗上需要考虑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本场会议对前颅底肿瘤,特别是颅咽管瘤、垂体瘤、前颅底脑膜瘤当前的治疗水平和治疗难点都有详细的说明,对知识的更新帮助巨大。与前几年的会议相比,对于显微镜和内镜手术优劣的讨论,“矛盾”不再那么突出,各位专家的讨论都趋于理性,特别是一些专家同时熟练掌握开颅显微手术技术和神经内镜技术,能一分为二的考虑两种技术的长处和不足,对于今后颅底外科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二分会场纪要
听神经瘤专题(第一节)
来自天津的黄楹主任讲授的是《听神经鞘瘤手术的哲学》,他强调前庭神经鞘瘤的治疗是一个矛盾的多面体,全切肿瘤与保留面神经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刷脸的时代,面神经损伤不仅仅会带来外观问题而且还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外科医生应该在尽量保护好面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
然后医院的贾桂军教授分享了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这是他通过一台台听神经瘤手术总结的经验心得体会。通过具体的几个大听瘤的切除病例,展示了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及手术技巧,尤其是面神经的保护技巧,他说未来听神经瘤的手术要向保留听力的方向继续发展,努力做到术后保留听力。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河北医院孙晓枫教授,他分享了他在做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如何保护面听神经的个人体会。他强调在做听神经瘤手术时,非常重要的是分清鞘瘤的膜性结构,在神经束膜下切除神经鞘瘤,可以很好地保护好面神经,术前薄层CT骨窗位平扫也很重要,对术前评估内听道磨除的范围非常有帮助。
医院的刘波教授分享了他采用耳后直切口,进行桥小脑角区手术治疗中的经验。他分享的病例有听神经瘤、脑膜瘤、胆脂瘤,还有些听神经瘤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病例切除听瘤后,术中探查仍然见到责任血管,需要再行责任血管微血管减压术的。
第二节
来自医院神经外科的梁建涛教授,医院利用半坐位行听神经瘤切除术的经验,他强调了半坐位手术的适应症以及禁忌症,并分享了如果面神经在术中被意外损伤,进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的经验。
医院神经外科的王勇教授,分享了听神经瘤手术的细节处理,包括磨内听道的细节、术中保护面听神经的细节处理,以及显微镜联合内镜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医院(医院)的刘仁忠教授,讲述了《膜性结构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听神经保护作用》,他从听神经鞘瘤膜性结构的病理生理理论基础讲起,手术视频分享了如何通过在神经束膜结构内的操作手法避免了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损伤面听神经。
医院神经外科陈罡副院长,通过本科室听神经瘤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治疗方式以及预后。还通过既往年至年间一份份详实的听神经瘤手术记录和手术插图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本科室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方式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这样人文的介绍方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安徽医院神经外科的高鹏教授,分享了显微外科技术在听神经瘤治疗中的体会,包括双极电凝的使用技巧,以及磨内听道时的技巧。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包括术前DTI核磁明确面神经与神经鞘瘤的关系,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侧颅底专题:
第医院的陈菊祥教授,介绍了《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及思路技巧》,分享了蝶岩斜区脑肿瘤的概念及分型,以及相关的手术入路。陈教授强调入路如何选择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暴露和切除肿瘤。手术的入路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主体部位、侵袭方向、供瘤血管和毗邻的结构确定。并分享了2例蝶岩斜区大肿瘤的病例,分别采用颞下入路以及Kawase联合dolenc入路进行了满意的切除。
第二位是来自中国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国良教授分享了岩尖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经验,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Kawase入路进行岩尖肿瘤的切除。
第三位是医院的刘庆教授,分享了《岩斜坡区脑膜瘤的分型与手术入路选择再探讨》,刘教授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新的岩斜区脑膜瘤分型:斜坡型、岩斜型、岩斜蝶型,蝶岩斜II型、蝶岩斜I型。他提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适合斜坡型脑膜瘤、岩斜型脑膜瘤、部分岩斜蝶型脑膜瘤。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适合部分岩斜蝶型脑膜瘤,尤其向海绵窦后份或麦氏腔生长,斜坡部真基底不超过内耳门,肿瘤下级与斜坡成锐角。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适合部分岩斜(I型)脑膜瘤。
然后来自首都医科大医院神经外科胡志强教授分享了神经内镜经颅在侧颅底病变中的应用,包括内镜下听神经瘤手术、内镜下后颅窝胆脂瘤手术、内镜下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成角器械的使用尤为重要,他还介绍了潜水技术(diving)以及桥墩技术(bridging)。
来自哈尔滨医院神经外科的梁鹏教授分享了《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分型和入路的个体化设计》,首先他介绍了岩斜区的定义,然后着重介绍了岩斜区常用的手术入路Kawase入路。总结了硬膜外Kawase入路和硬膜内磨除Kawase三角的优缺点。最后他建议根据术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方案,进行精准的硬膜外磨除,再辅以硬膜内适当扩大。
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的葛建伟教授分享的是岩斜区肿瘤的手术策略。葛教授展示了3例岩斜区的手术,围绕如何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神经功能进行探讨。首先是入路的选择,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入路,术前根据核磁片子,判断肿瘤的质地、肿瘤的基底及血供,选择自己熟悉的入路,其次是稳定的显微操作技巧,再其次是术者的耐心和体力。岩斜区手术目前仍然是神经外科领域中最难的一部分内容。
第三分会场纪要
第三分会场是后颅窝肿瘤专题和相关颅神经疾患专题,分三节进行,前两节主题为后颅窝肿瘤,第三节主题为相关颅神经疾患。
第一节后颅窝肿瘤专题(一)
首先由首都医科医院的吴震教授带来《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吴教授首先讲述颈静脉孔区的解剖,从神经外科和耳鼻喉科医生的视角分别认识颈静脉孔。提出该区域肿瘤常用手术切口为耳后弧形切口,但可需要根据肿瘤自身特点进行改良。常见肿瘤包括颈静脉球瘤、神经鞘瘤、脑膜瘤、转移瘤等,各具相应的影像学特点,如颈静脉球瘤(副神经节细胞瘤)血供丰富,一般有血管流空影。随后,医院-年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分析,根据肿瘤分布范围将其分为蛛网膜下型、孔型、硬膜外型、硬膜内外型,并分享典型病例的手术视频讲述不同特点肿瘤的手术方法。最后介绍了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并发症,最常见的是脑脊液漏,强调颅底重建的重要性,脂肪填塞要充足、以保持填充张力;其他常见并发症包括面神经、后组颅神经损伤,颈动脉损伤等。吴震教授对于颈静脉孔区肿瘤外科治疗的丰富经验、高超的颅底手术技术和扎实的解剖功底,为我辈仰慕和学习的方向。
接下来,来自上海医院的张晓华教授的进一步以颈静脉孔区肿瘤为主题讲述《颈静脉孔区肿瘤手术策略》,张教授提出到达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包括外侧的耳后经颞入路、后侧的乙状窦后入路、后外侧的极外侧经髁入路和前方的耳前颞下入路,需要根据肿瘤的不同生长特点选择以上适应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适合于主体位于硬膜内的肿瘤,极外侧经髁入路适用于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区、位于脑干前方和外侧的肿瘤。此外,张教授对各入路相关解剖进行详细的讲解,加深了对该区域手术实用解剖的认识。随后,会场各位同道结合前面两位教授讲述的内容和提出的观点,对颈静脉孔区肿瘤进行讨论和交流。
随后,广西医院的谭源福教授为大家带来的是一种非常符合当代神经外科对微创追求、有一定技巧性的手术方法,即《单侧枕下髁后入路切除枕大孔腹侧肿瘤》。具体方法:侧卧、倒L切口、骨膜下分离、但不予分离中线旁1cm以外环枕筋膜后软组织,咬除枕大孔至枕髁后缘、咬除C1半后弓,硬膜连同寰枕后软组织向外牵开,向内上轻牵小脑暴露肿瘤后予以切除。谭教授反复强调开颅过程骨膜下分离重要性,可有效避免椎动脉的损伤。之后,谭教授讲述了髁后入路适应症的选择:以肿瘤基底对侧缘和延髓前外侧缘作一连线,线与枕大孔交于髁后可选择髁后入路,交于髁前则需考虑磨除髁后或经对侧处理。当然,手术入路的选择和处理策略影响因素很多,总之需个体化选择、符合微创目标。
第四位是医院的刘雪松教授,议题同为枕大孔区腹侧病变,讲述的是《暴露枕下三角是远外侧入路定位椎动脉的必要条件吗?附38例枕骨大孔腹侧病变病例报告》。当然,刘教授的答案是暴露枕下三角并非远外侧入路定位椎动脉必要条件。那么,如何定位,有何技巧呢?他指出,椎动脉位于寰椎后弓平坦转向锋利处,术中可利用这一点进行定位。刘教授提出,远外侧入路可选择改良耳后弧形切口,开颅过程中,到达髁旁静脉丛周围疏松脂肪垫组织后,选择用剪刀分离组织,而不建议选择电刀分离,因椎动脉被其包裹,故避免进入静脉丛及深部可有效避免椎动脉的损伤。刘雪松教授展示的手术技巧,让我们年轻神外医生受益匪浅,为后颅凹开颅过程椎动脉的保护提供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最后,中科大附一院(医院)夏成雨教授以枕大孔区肿瘤和颈静脉孔区肿瘤为探讨焦点,介绍一种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枕大孔腹侧及颈静脉孔区肿瘤》。夏教授首先介绍该入路的具体操作方法:侧卧,耳后直切口(起自耳后2cm横窦上2cm,终点至C2-4横突水平)。他认为该入路其实就是乙状窦后入路的扩展,有诸多优点,损伤小、出血少、几乎不需要寰椎后弓半侧切除、极少需要椎动脉移位、基本不需牵开器。夏成雨教授介绍的改良枕下远外侧入路和展示的病例,让我们感受到神经外科医生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第二节后颅窝肿瘤专题(二)
首先,医院王科博士带来的《颅底脊索瘤的影像组学和临床》,王博士通过回顾性分析脊索瘤MRI影像学(定量成像、特征计算、图像分析等)和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提出影像组学可能成为未来判断脊索瘤预后的有效手段,且无创、低成本,可能对术前制定脊索瘤的外科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价值。从王博士的演讲中,能够感受到临床研究确为医学发展、学科进步的源动力,探索未知、寻找事物内在规律也是哲学层面对年轻神外医生的迫切要求。
医院马俊鹏博士演讲的《T基因可变剪接体在脊索瘤复发预后和细胞周期中的作用差异及可能机制》,汇报内容是关于脊索瘤的基础研究,通过基因敲除、测序等研究方法,最终证实T-longisoform是脊索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而T-shortisoform是保护因素,基因敲除后能够产生细胞周期变化。严谨的研究设计和步步深入的研究进程,能够感受到天坛神外基础研究训练的强大实力。
第三节颅底相关颅神经疾患
首位讲者是我国著名颅神经疾病专家、上海医院李世亭教授,李教授讲述的是《面瘫及面瘫后遗症的临床评估及外科修复》。面瘫按照不同分类方法可分为诸多类型,他提出面瘫的外科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病因、类型、程度、进程、功能、解剖而定。术前需进行详细的精准评估,包括临床各种量表的评估、面神经MRI等影像学评估、AMR检测等电生理评估、超声评估。同时李教授对各种类型面瘫的手术时机也进行详细的论述,如医源性完全面瘫建议术中即刻修复,而医源性部分面瘫建议6月后手术。随后,进一步总结面瘫手术的价值和疗效,介绍了神经移植吻合技术、颞肌转移技术和神经梳理技术,并展示了根据不同面瘫类型个体化制定的复合手术方案,李教授和团队的良苦用心和医者仁心为面瘫患者恢复了美丽的笑脸、获得满意的效果,为他们点赞。
第二位为大家继续讲述颅神经疾患的是西安医院的屈建强教授,题目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听神经功能保护的技术策略》。尽管HFS的MVD术后有效率能够95-98%,但手术产生听力丧失可高达2-7%,所以听力的保护应引起神外医生的重视。屈教授分析术后听力障碍可能原因包括:前庭蜗神经机械损伤、内听动脉供血障碍、乳突开放和乳突炎。其中术中牵拉为主要因素,他从颅神经蛛网膜解剖基础入手,进行原因分析,认为颅神经表面蛛网膜形成袖套状(蛛网膜鞘)随神经出颅,术前牵拉小脑力量可能通过蛛网膜结构传递至听神经及内听动脉,进而产生损伤。所以,充分蛛网膜松解是保护颅神经的关键。屈教授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观点。他为MVD术中神经的保护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果然是细致入微,匠心独运。
接着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的神经内镜先行者鲁晓杰书记,主题是《内镜在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价值》,他认为神经内镜是重要的手术工具,年轻一代神外医生都应全面掌握。目前认为,MVD失败或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未能识别责任血管或减压不充分,而未能识别主要原因看得不清。他通过实例列举的形式展示了内镜在特定情况下的优势,如骨棘遮挡、显微镜无法看到责任血管时、绒球小结发达导致角度过大暴露神经根困难时。还指出,内镜对神经根的减压情况和牢固程度作出可靠的评估。但在一些情况下需内镜、显微镜联合使用,如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所以,根据个人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将神经内镜应用于微血管减压术是MVD的新要求。的确,神经内镜似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带来巨大进步。
随后,医院著名MVD专家梁维邦教授带来的《面肌痉挛MVD手术过程中神经功能的保护》,梁教授作为MVD先驱,带领团队自年以来已经完成MVD手术例,术量惊人。他系统性地总结了HFS手术流程,包括术前详细规范的常规检查,详尽的术前影像学评估:责任血管类型、蛛网膜下腔形态、绒球小结叶大小、后颅窝形态。特别指出当乙状窦后缘与神经根连线与水平横线夹角越大,则手术难度越大。关于体位,他认为非头架固定优于头架固定,因为不用头架固定可减少创伤,节省时间,术中方便改变头位。关于硬膜切开,他主张U形切开,可降低CSF漏。接下来梁教授提出几个手术要点:熟悉解剖、避免Teflon和REZ区接触、椎动脉相关HFS要充分移位且预留足够空间、责任血管冗长迂曲时悬吊责任动脉更为理想、常规部位未发现责任血管需探查非常规部位。最后梁教授提出术中神经保护的要点,包括充分缓慢释放脑脊液,充分开放面神经水平以下的脑池,避免神经和供血血管的牵拉扭曲和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正是前辈潜心的开拓和全面的总结,才使后人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我们感谢梁维邦教授倾囊相授。
最后,空军医院(医院)王景教授,从技术和战略层面提出《MVD治疗脑神经疾患的影像学评估、三维重建和多学科协作》,利用多种影像处理软件进行术前多模态三维重建能够清晰观察神经和血管的空间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帮助,围手术期MDT医疗模式(神经外科、神经影像诊断、电生理监测医生、麻醉科镇痛等)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术中的安全性,以及实现术后的早期恢复。
至此,中国颅底大会第三分会场后颅窝肿瘤专题和相关颅神经疾患专题学术报告圆满结束。
第四分会场纪要
第四分会场会议分为两节,第一节关于颅底肿瘤相关解剖与入路。
医院的昝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前中颅底手术中侧裂静脉的保护策略》,神经外科手术中,静脉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若重要回流静脉受损,则可能引起脑水肿、出血、梗塞、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昝昕教授通过结合具体病例,为我们分析了侧裂静脉的保护策略。昝教授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1、前床突脑膜瘤的静脉引流分型以及侧裂桥静脉的松解方式;2、蝶基底静脉型的引流方式以及通过Hakuba硬膜间分离技术保护静脉;并通过分享内测型鞍结节脑膜瘤、床突段动脉瘤、海绵窦段动静脉畸形、横跨前中颅窝的脑膜瘤等具体病例,示范了此类病例手术过程中应如何保护侧裂静脉。最后昝教授总结道,通过运用恰当的显微分离、松解侧裂静脉技术,尽可能保护脑组织、暴露手术视野,从而达到治愈或者部分治愈患者的目的。
接着,来自医院神经外科的苏宁教授授课的题目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口选择的策略和体会》,乙状窦后入路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手术入路,利用小脑幕和岩骨背面的夹角,以内听道为中心,暴露出桥脑、小脑前部和颞骨岩骨之间的区域。苏教授讲解了5种手术切口类型:钩型切口(切口起自上项线中内1/3交界,向外上达耳廓上缘后方1cm,弧形向下沿耳后发际达下颌角水平)、“S型”切口(起自上项线平耳廓上缘略外测,沿耳后1cm发际内弧形向内下达下颌角水平)、直切口、“C型”切口(乳突后缘与外耳道水平交点定位,向内2cm弧形切口,长约5-7cm,可根据病变大小调整切口弧度)和横切口。并结合具体病例:神经鞘瘤、脑膜瘤、胆脂瘤、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等,来讲述各切口的实际应用。苏教授的讲解通俗但实用,令笔者受益颇多。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医院神经外科的江晓春教授,分享的题目是《远外测入路的显微解剖》。枕骨大孔腹侧病变因其位置深、周围毗邻解剖关系复杂,外科治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是枕骨大孔区腹侧病变治疗的最佳手术入路。枕后外侧肌肉分四层。第一层为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第二层肌肉为头夹肌,第三层肌肉为头最长肌、颈深筋膜及头半棘肌,第四层肌肉为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其中后三块肌肉围成的三角称枕下三角,上内侧为头后大直肌,上外侧为头上斜肌,下外侧为头下斜肌。该入路暴露范围: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开始,沿中线向上至项上线下方向外侧至乳突后缘向下至枕骨髁后端达枕大孔缘,该范围内的枕骨予以切除,切除寰椎后弓。椎动脉的显露:枕下三角是确认椎动脉第三段的标志,椎动脉第三段穿出寰椎横突孔后向内行于头上斜肌深面进入枕下三角,行于寰枕关节后方、寰椎后弓上方的椎动脉沟内。但江教授也指出:有部分人椎动脉在此延长并弯曲,可于枕骨髁后方呈环状,甚至在枕骨髁后方紧贴枕骨,也可在枕下三角向后呈环状突出。因此不可认为只有在枕下三角深面才可找到椎动脉,否则在分离枕下三角的肌肉或覆盖枕下三角的致密纤维脂肪组织时就可能损伤椎动脉。江教授强调:此间授课内容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皖南医学院研究型神经外科解剖实验室,令人既羡慕又钦佩,根据江晓春教授的讲解,使笔者对该入路的肌肉、骨性结构、血管及神经的解剖有了进一步认识,受益匪浅。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医院神经外科的赵天智教授,分享的题目是《开颅和内镜手术中海绵窦壁解剖和意义》。赵教授指出,海绵窦是鞍旁的一个硬膜间隙,内含有静脉丛、颈内动脉、III、IV、V、VI对颅神经和交感丛,强调了Parkinson三角的解剖位置和意义。赵教授从经颅入路(硬膜下入路和硬膜外入路)和颅外入路(经蝶入路和经颞下入路)两方面来阐述海绵窦的解剖。对Dolenc入路和HAKUBA入路(后来的KAWASE入路)进行了比较:硬膜下入路的脑组织更容易牵拉,但也容易导致脑组织挫伤;切开外侧壁硬膜时可能损伤神经;而且切开硬膜后显露的范围有限;硬膜外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可能更小;对颅神经的辨认、定位更容易,可直视神经和海绵窦三角;但硬膜外入路无法磨除后床突,无法处理眼动脉段动脉瘤这些硬膜下结构。因而,赵教授指出,联合硬膜外、硬膜下入路的必须性。随后,赵教授继续介绍了经蝶入路和经颞下入路的相关解剖,并强调:无论运用何种入路,都需要经过海绵窦的一个或者几个壁来切除肿瘤,因此,成功的手术需要对海绵窦的空间结构了如指掌。接着,赵教授分享了:经眶颧入路、硬膜下-侧方入路-外侧壁间入路、硬膜下-硬膜外联合+前+侧方入路三个高难度病例,见识到医院处理海绵窦区肿瘤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令人佩服。
医院的肖庆教授则为我们带来了《电子内镜下脑室系统在体解剖学》。随着微创的理念在现代神经外科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不断深入,神经内窥镜技术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所接受,肖教授无疑是该领域的佼佼者。肖庆教授介绍了:神经内窥镜经过柯赫尔氏点-侧脑室(左或者右)-三脑室-四脑室-枕大池行脑囊虫病切除术、神经内窥镜经过柯赫尔氏点-侧脑室(左或者右)-三脑室-四脑室-四脑室中央孔行四脑室中央孔成形术、神经内窥镜经过柯赫尔氏点-侧脑室(左或者右)-三脑室-基底池-枕大孔前缘行三脑室造瘘术、神经内窥镜经过四脑室-脊髓中央管-脊髓空洞行脊髓空洞症引流术、枕下小孔-脊髓中央孔-四脑室-三脑室行引流术等等,神经内窥镜可以通过各种间隙、脑室、脑池,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最后肖庆教授总结道:运用神经内窥镜技术,可以更加微创、安全的到达全脑室系统;脑室系统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室系统结构和研究脑室内疾病,尤其是各种脑积水;神经内窥镜也为脑室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接着,医院的周涛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内镜经鼻鞍结节扩大入路的初步体会》。周教授首先介绍了相关解剖知识:骨性结构:鞍底、蝶骨板;可以暴露的范围:鞍背、乳头体、基底池、颈内动脉、三脑室底、视神经、大脑前动脉、垂体柄等结构。从而可以处理:鞍结节脑膜瘤、鞍上突破鞍隔向前颅底和三脑室脚尖池方向的垂体瘤、垂体柄活检等。随后,周教授分享了运用神经内镜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垂体瘤、垂体柄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等精彩病例,并总结道:该入路可以避免开颅,获得直接到达病变的通路,不经过重要结构,对视神经、视交叉、三脑室底下及丘脑保护更好;但同时,内镜操作学习曲线长,操作不如显微镜灵活,而且脑脊液漏修补也是一个问题。
医院的马顺昌教授分享的题目是《颈静脉孔区肿瘤的应用解剖》。解剖关系:马顺昌教书首先指出,颈静脉孔由颞骨岩部和枕骨颈突围成。颈静脉孔区的硬膜间隙目前尚无统一的划分方法。Hovelacque支持将颈静脉孔分为前内侧的神经部和后外侧的血管部两部分。Katsuta则根据通过颈静脉孔的结构将其分为岩部、颈内部(或神经部)和乙状窦部三部分。该部位重要的神经如下: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分别由自上而下起于下橄榄核背侧、延髓和脊髓后外侧沟的神经根丝组成;舌下神经出舌下神经管后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相毗邻,且神经节表面常发出许多小分支与之关联。相关血管: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海绵窦、咽升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椎动脉穿等等。随后,通过结合具体病例讲述了经髁旁入路、乙状窦入路、颞下入路等手术入路的实际运用。医院在颅底外科方面深厚的底蕴,令人赞叹。
第二节内容是关于颅底肿瘤电生理监测
首先,医院的王亮教授讲述关于《颅电刺激后组颅神经运动诱发电位阈值指标在颅底脑干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王教授指出,在检测后组颅神经过程中,需要运用CMAP(经颅刺激皮质脊髓束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相结合的方式,既能监测皮质脊髓束运动通路,也能实时反应外周神经牵拉情况。王亮教授认为,预警指标:终点-基线波幅比值下降50%/75%,或者终点基线阈值升高20Ma(或者手术测与手术对侧终点-基线阈值比值差=20%或者手术测与手术对侧终点-基线阈绝对差=50V)。王教授的观点令笔者在内的从事电生理的医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监测指标,通过两方面对比,令预警指标更加精准,改善患者预后。
第二位讲者是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电生理室主任乔慧教授,带来的题目是《颅底脑干肿瘤手术电生理监测》。乔主任首先介绍了监测学方法:运动诱发电位(MEP);自由肌电图(EMG);侧方扩散(LS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等。相对于4年前笔者在乔慧教授那儿所学内容,乔慧教授这次更新了许多新的监测内容:听神经动作电位(碍于设备、材料,尚未推广),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自由肌电图的A、B、C-train等等。此外,乔慧教授在问答环节,也指出:在刺激外周神经时,使用Trigger刺激器时,2ma以内的电流均较安全;在唤醒麻醉时,推荐使用低频刺激;功能区刺激推荐单双级交替使用等等,解答了很多疑问,令笔者所学甚多,再此,为乔慧教授点赞。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王旭辉教授,他带来的内容是《电生理检测下全内镜颅神经MVD》。王教授分析了全内镜下MVD的优势:良好照明、广视角及抵近观察;可清楚暴露出三叉神经和面神经各区域,避开内听道上结节、小脑绒球、脉络丛阻挡;清晰显示责任血管及穿支动脉,直视下确保减压充分;内静下可减少牵拉及穿透血管损伤;同时,全内镜下MVD也有不足:自由度不如显微镜灵活,内镜后方为视野盲区,因此内镜的移动可能损伤正常结构;内镜为二维视野,缺乏深度感,需要训练;出血是使用内镜不清,内镜下止血困难。此外,医院在面肌痉挛的电生理检测方面可谓独树一帜,除了常用的侧方扩散外,他们运用ZLR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侧方扩散阴性患者的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王旭辉教授总结道:电生理检测在颅神经MVD中非常重要;内镜和显微镜可以互相补充,必要是联合使用;外科医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如此方能提高技术和认知。
最后一位讲者是医院神经外科的宋红梅教授,她带来的题目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点生理监测的一点心得体会》。首先,宋教授明确了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监测内容:双侧BAEP+面神经MEP+侧方扩散;并总结了在运用侧方扩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硬膜打开前AMR波消失,垫棉片后,出现新波,术后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打开硬脑膜,松解蛛网膜后,AMR波消失,之后一直不出现,术后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或者极少数再次复发,但发作频率大大减少;垫入棉片后,部分AMR波消失,术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垫入棉片后,AMR波消失,但术后极少一部分患者症状无改善等等等等。总之,侧方扩散情况复杂多变,有时带有不确定性,需要电生理医师与手术医师及麻醉医师的相互配合,AMR不消失不一定代表患者症状不改善;甚至AMR波即便消失也不能说明患者面肌痉挛一定消失,所以AMR波并非金标准,但明确的是:侧方扩散在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是必要的,大多数情况下,AMR波能反应出患者的症状能否得到改善。宋教授的授课给予笔者的启示是:在行面神经减压术时,除了侧方扩散,还需要行BAEP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EMG及面神经MEP监测面神经等外周神经的功能,以减少并发症,此点是笔者之前工作中不足之处。再次,为宋教授点赞。
本会场从颅底解剖和电生理两方面,对海绵窦区、颈静脉孔区等解剖难点进行了复习,在电生理方面,对一些新技术比如颅神经运动诱发电位阈值指标、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等进行了讲解。使笔者在内的年轻医师收获颇丰。
中国颅底大会,华西再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