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助力藏区脑血管病诊治
我国脑血管病每年新发病例大于万,每年死亡病例大于万,已经超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位居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西藏位处雪域高原,海拔高、缺氧、寒冷、干燥可引起血液浓缩、血粘度增高、血压增高,加之西藏地区饮食习惯(高盐、高脂、好酒),脑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西藏人民的健康。医院参与“组团式”援藏医疗工作以来,派出的医疗专家积极指导当地开展适宜技术,培养并带动当地的医疗人才参与相应工作,使本地的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大为提高。年9月以来,医院先后举办首届“组团式”援藏暨西藏神经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论坛、完成了首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使西藏地区脑血管病诊治连上两大阶梯。
首届脑血管疾病论坛,交流学术热点
首届“组团式”援藏暨西藏神经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论坛
9月9日、10日,医院主办了首届“组团式”援藏暨西藏神经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论坛。论坛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青海医学院附院10余位专家学者讲学交流,医院神经内外科、放射介入科医生积极参与。论坛集中讨论了西藏地区好发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搭桥、介入栓塞治疗的技巧,卒中中心的建设以及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虽然规模不大,论坛却实实在在地让西藏地区从事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同仁有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沉浸于学术盛宴之中。
①援藏队员李春伟在论坛发言
②李春伟与当地医生合影
③论坛现场
医院已派出的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中都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专家参与对口科室的支援工作,积极推动本地区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肿瘤、小儿脑积水、脑膨出的诊断和治疗。医院作为西藏地区医疗的标杆,由神经外科牵头,联合神经内科、急诊、放射科不懈努力,历时近一年,成立了西藏神经疾病中心,推动本地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首例颈内动脉介入手术,填补技术空白
目前,脑血管病患者中约80~85%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然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及外科治疗在整个西藏地区还是空白。一方面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尤其是药物以外的治疗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医院尚缺乏开展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设备或是技术,神经科医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乏脑血管狭窄的筛查。
9月5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了一名左侧大面积脑梗患者。患者为57岁藏族男性,40天前突发失语、右侧肢体偏瘫,就诊于医院神经内科,头颅核磁提示左侧额颞顶叶大面积脑梗塞,予以头颈CTA明确血管病变,可见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约90%),这种情况对于患者是很危险的,因为大脑前半部分的供血已经少了一支主干,对侧主干也出现重度狭窄,如果不及时干预,首先狭窄保证不了大脑的供血;其次,一旦狭窄进一步加重,甚至闭塞,大脑完全缺少前循环的供血,危及生命。
CT及MRI显示左侧大面积脑梗,CT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颈内动脉闭塞
DSA证实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支架术后狭窄解除
完善了术前相关检查,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了手术的必要性及潜在的手术风险,家属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9月14日,在医院援藏专家李春伟指导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吴科学带领的介入团队在局麻下成功完成了西藏自治区首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血管成形满意,恢复血供>80%,患者全程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反应。术后第一天,患者已明显感觉右下肢肌力较前有所改善。术后继续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继续予以抗血小板、营养神经及床旁康复训练,术后一周,患者的言语功能也较术前有所改善
支架准备(左二:援藏队员李春伟)
支架术(左二:援藏队员李春伟)
首例颈内动脉介入支架术填补了西藏地区的技术空白,也说明医院已完全具备开展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这离不开医院神经外科的自身不懈努力以及医院神经外科的全力支持和援助,也使西藏地区脑血管病诊断、治疗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图文:援藏医疗队员
编辑:党院办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