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这种病是有可能会死掉的,算了吧!”
“是呀,管子掉在里边是一个潜在纠纷,万一病人家属知道了,不停地闹怎么办?”
“这怎么行?把管子留在颅脑内,就是异物,是个隐患,要进行处理!”
“对,我们不能隐瞒,得有良心!”
……
刚刚忙完一茬,回到办公室,就见同事们面红耳赤地激烈争论。顾不上休息,我急忙寻来总住院医生了解情况。
原来,是病人治疗操作过程当中发生了意外情况。一个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持续性颅内高压,伴有脑积水。负责医生根据现有医学知识和规范,决定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导引脑积水,降低颅压,并配合药物开展治疗。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操作规范,完成了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并进行了药物治疗,一切有如往常按部就班,病人病情逐渐稳定。按照规范流程,于穿刺引流7天后,需拔除引流管。然而万万没想到,在负责医生拔除引流管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引流管不知因何原因突然断裂,一部分引流管遗留在了病人的颅脑中。
限于当时国内科技和物质条件,科室采用的手术用引流管,虽已是国内最好的,但仍存在断裂风险。以往我们都是严把手术操作规范,尽量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然而意外还是不幸发生了,但小小的概率事件,对病人而言,确是他的百分之百不幸。
一根小小的引流管瞬间引发了一场关乎职业道德的内心辩论。若把遗留在颅脑内的引流管取出,必须要进行手术,按照手术流程,必须事先通报病人家属,征得家属同意。此举肯定会引发家属质询,可医院的责任。如果当作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这样,固然可以暂时隐瞒矛盾,但那一截引流管依然留于病人的颅脑内,作为脑内异物,就像一个定时炸弹,对于病人今后治疗和痊愈构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到底是医生的面子重要?还是病人的安危更重要?
我的选择是后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名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发生意外,我认为在所难免,关键是个人态度和选择是怎样。我的原则是不回避,不认怂,想尽一切办法攻克它征服它。因为我知道,病人和医生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战胜病魔,治愈病人,才能体现医生真正的成就和价值。
没有丝毫犹豫,我立即与负责医生制定对策。第一,邀请神经外科的医生进行精准手术,将遗留病人颅脑内引流管取出;第二,向家属说明真实情况,尽量获取家属的谅解和支持。
我们的坦诚帮我们赢得了家属的心!病人手术很顺利,那截断的引流管被成功取了出来。颅脑内没有异物的影响,病人后期治疗效果非常好,一直到现在,病人还在享受美好的生活。
仔细回想,上面的故事发生都快十六年了。凭心而论,从医近四十载,每每遇到棘手的问题,我的心中不是没有过顾虑。
众所周知,现在的病人对于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经常是要求医生能够药到病除,刀到病除,头天躺着进来,次日走着出去。然而,病人未曾思考,一个医生,哪怕是拥有再多专业知识、再有丰富经验,也不能保证医治好每个病例,不让每一位病人死亡,因为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一个不断被认知的学科,医生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一个不断进步的职业。其次,健康和长寿永远是相对的,疾病和死亡则是绝对的,医生的职责即是延缓后者的发生,但不可能违背规律,做到阻止后者的发生。
工作职责常在,医患矛盾未减,内心顾虑依存……
但是,我心中却有一口“钟”,其恢弘的钟声响彻我的心扉,杂心顾虑所造成的小铃声,在这钟声面前,一切澄空,犹如无物。而追溯这口“钟”的来历,实要感谢我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人—医院神经内科前辈王可嘉教授。
年,我顺利结束了在湖南医学院的五年医学教育,被分配到医院神经内科,报到的那一天,是神经内科王可嘉教授接待的我。王可嘉老师高风良节,医术精湛,成果倍出,是当时国内神经内科的大师级人物。第一天到办公室,我以为自己会受到热烈地欢迎,不料王可嘉老师见面就认真而严格地对我提出三条要求:第一、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做一名好医生;第二、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教好学生,做一名好老师;第三、将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相结合,力求创新,做一名好研究者。
看到我有点懵的表情,王老师耐心的宽慰说:小唐,你我都应该知道,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临床经验,属于“纸上谈兵”,是医学大忌,切实的临床实践能力才是检验到底“是骡子是马”的硬标准,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前提就是不断积累临床实践;其次,在湘雅,仅仅当一名好医生,“独善其身”也是不称职的,我们要主动担负起为国争光,为祖国培训更多医学人才的重任,在临床工作同时,担负教学工作,促进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医学属于前沿学科,不发展就落后,以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作为基点,进行创新,成为一名好研究者,探索疾病的机理,寻找疾病诊治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
从那一天起,“好医生”、“好老师”、“好研究者”的“三好”要求,就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钟声,打破一切杂音,指引着我,将精力全部投注到病人身上。
时间仿佛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三十四年前,我刚毕业,一个人伫立在医学路口,以年轻医生的身份,向着“未来”犹豫观望彷徨;而今,已是“湘雅名医”、教授、博导,身怀绝技的我,不再犹豫观望彷徨,也不再是一个人,而是带领着一群医学同道,自信昂扬地走在医学大道上。近四十年的医路历程,金钱、权力、地位诸种诱惑,有如飞逝的影片,不停变幻着,美如艳花,令人垂涎。然而,我心中的“钟”猛烈敲击着,推着我不曾停留。王可嘉老师赠予的“三好”要求,我会一直珍视它,犹如珍视我自己的生命。这种珍视,并不是常人理解的有如人生格言那般,而是一种对于传承恩师王可嘉教授从医为人理念的遵循,也是一种对于冥冥之中安排的师生缘的看重,更是对自己近四十年矢志坚守执著追求的感恩。
回顾自己“三好”医路,由“新人”逐渐成长为“名医”,的确是一条异常艰辛之路。尽管谈不上“凤凰涅盘,浴火重生”,但要面对一路风雨,笑着走过来亦实属不易。现如今,回头看,我不后悔,不悲伤,惟留赤诚感恩和感动之心。悠悠长日,愿此心能一如既往,常伴我左右,引领我于浩长医学大道上,扬鞭驰骋,奋勇前进!
来源:中南大学医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