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与神经认知障碍有关的常见脑部疾病

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

临床特征为

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衰退,多伴有人格改变。

其病理特征为

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椎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及神经元缺失

一、临床表现

早期:

典型临床表现是记忆障碍,

以近记忆力受损为主,

也可伴有相对较轻的远记忆力障碍。

因患者社会功能尚可,记忆障碍常易被忽略。

中期:

患者认知障碍加重,

表现为掌握运用新知识及社交能力下降。

严重时出现定向力障碍,

一般先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再出现空间定向障碍。

此期患者,已需家人进行日常监护,并有语言功能障碍(如言语不畅、理解及复述能力差);

患者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用(如穿衣、吃饭、抄几何数字等感到困难)。

患者渐对简单的计算也感吃力。

可能受上述症状影响,常可见精神行为症状患者情绪不稳,易激惹、挫折感强。

一些患者会出现较显著的幻觉(以幻视较多见)和妄想(以被窃和嫉妒妄想多见)。

晚期:

患者判断力、认知力几乎消失殆尽,幻觉和妄想亦更显著。

行为愈发难以被理解。

自我约束能力的丧失还会使患者显得好斗,或完全处于远离社会状态。

患者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极差。

在此阶段,患者常常还会出现帕金森病样表现,约20%的患者可出现癫痛发作,随着病程进展,肌阵挛的发生率也将越来越高。

早、中期,

神经系统查体一般无阳性体征,但部分患者可出现病理征。

到病程晚期,

则逐渐出现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体征,

如肌张力增高、运动徐缓、拖曳步态、姿势异常等,

最终可呈强直性或屈曲性四肢瘫痪,

并可出现原始反射如强握、吸吮反射等。

三、诊断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做出重度或轻度神经认知障碍的判断,

然后对病史、病程特点、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查与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

对诊断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①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扫描中发现海马回和颞顶叶皮层萎缩,

PET、SPECT、fMRI提示颞顶叶代谢降低,

PET扫描显示淀粉样蛋白影像阳性;

②脑脊液检查

淀粉样Aβ42蛋白水平下降,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水平升高;

③遗传学检查

可以对于早期发生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案例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

如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早老素1(PSENl)或早老素2(PSEN2)。

④神经心理学测试

包括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语言、知觉运动、社会认知,

常用量表由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以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⑤脑电图

早期通常是正常的,以后可逐渐出现α节律丧失及电位降低,

可见弥漫性慢波,且脑电图减慢的程度和神经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ICD-10的诊断要点为

①存在痴呆;

②潜隐起病,缓慢衰退;

③无临床证据或特殊检查结果能够提示

精神障碍是由其他可引起痴呆的全身疾病或脑部疾病所致(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钙、维生素B12缺乏、烟酸缺乏、神经梅毒、正常压力脑积水或硬膜下血肿);

④缺乏卒中样发作,在疾病早期无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如轻瘫、感觉缺失、视野缺损及共济失调(晚期可出现)。

二、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

又称重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

临床表现

与AD比较,VD的起病相对较急,病程可呈阶梯式恶化且波动较大。

VD常出现夜间精神异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人格改变,可伴发抑郁、情绪不稳和情感失控等症状。

患者有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史,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VD的认知功能缺损通常较局限,记忆缺损不显著。

CT及MRI可见多发性梗死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zd/12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