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区松州街道松州社区有一位居民,在病魔面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称道。她叫闫凤红,今年49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她被查出患有脑积水压迫脑神经症,因为大脑里的积水较多,不仅需要在大脑上插管儿,还得做两次手术,积水里的杂质清理起来很麻烦,风险也很大,所以她拒绝了手术,选择依靠药物来治疗。尽管这病不知哪天还会发作,但她一直乐观积极地去面对病魔。
病痛,无声地步步袭来
“我这个病是先天性的,过去不知道。正是因为这个病,我6岁的时候才能够走路。那时,家里人非常着急,医院做检查,可当时的医疗水平不是很高,医生说查不出来是什么原因。”闫凤红告诉记者,虽然查不出怎么回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头却比常人大,五官也因此有点儿异常。
由于身体并没有不舒服之处,所以她和家人也没怎么太当回事儿。然而,在几年前的一个早上,睡醒之后,她突然觉得自己的舌头好像被绳子拽住了一样,说不出话来。那天,丈夫和女儿都不在家,她只好自己打电话支支吾吾地对母亲和妹妹简单告知了情况,很快妹妹就赶了过来,医院进行检查。检查后,医生告诉她,这是因为患了脑积水,而且积水压迫了脑神经,她的头比常人大也是这个原因。
当时医生建议她做脑部手术,用管子把积水顺到胃里,然后排出去。“我一听做手术,就特别紧张,于是问医生做手术和不做手术的区别以及后果。医生说,脑子里的积水很多,需要在脑部下一个管儿,顺到胃里,但是积水里含有杂质,可能会堵住下管儿,这样的话还得做二次手术,会很麻烦,也有风险。不做手术的话,以后的生活可能会有影响,最坏的结果就是会坐轮椅。我特别纠结,做吧怕有风险,不做吧又担心会瘫痪,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选择了不做手术,依靠药物来治疗这个病。”闫凤红对记者如是说。
乐观,渐渐地驱走病魔
在依靠药物治病的那几年,闫凤红的心里也有些害怕,生怕自己哪天睡着后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好在,她说服了自己——如果吃药不管用,不怕它会来,害怕它也会来,忧是一天,乐也是一天,所以莫不如天天快快乐乐地活着,勇敢地去面对它。
“可能是我长期吃药见了效,我的病好了很多,渐渐地就不再吃药了。因为我觉得,是药三分毒,吃药只能缓解一时,而且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副作用。我现在每天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一天忙忙活活的,既没有心思想乱七八糟的事儿,也没多余的精力去想这个病了。”闫凤红笑着说,也可能是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把病吓“跑”了,不管什么原因,总之病是好多了。她坦言,其实能做到积极乐观,不仅是自己靠毅力来坚持,也离不开家人和朋友平时对自己的鼓励和开导。
记者了解到,闫凤红还是个“写手”,她小的时候就羡慕那些写文章的作家,而自己也喜欢时不时地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她觉得,写东西可以让人进入一个忘我的世界,忘记烦恼,忘记病痛。“我知道,虽然病看上去好多了,可它还是存在的,不知哪天又会复发,或者又造成别的病痛。面对这样的病,我常常对自己说,每天都要开心,放松一些,不开心的事儿不想,保持乐观心情。实在难受烦闷了,就看看书,看看综艺节目,状态好了,就写点儿自己想写的东西,既充实也有意义。”
期待,更多人走出阴霾
“这49年来,我遇到的挫折真是不少,但我都会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不管是多大的挫折,我都会一笑而过。由于这个病的原因,我在面貌上和常人有些差异,无论到哪里,我都是第一个让人记住的人,因为我‘与众不同’。小的时候,同学们经常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个时候我很自卑,可是现在不了,早就想通了,不自卑了。”闫凤红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人见识多,也都很包容,尤其是我身边的邻居和朋友,没有人歧视我。我几乎每天都接触好多人,积极参加社区里的活动,有空闲的时间就去朋友家坐坐、串串门儿、唠唠家常,每天都是很充实的。所以我相信,只要今天好,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闫凤红说完这段话时,记者看得出,她既自信,对自己现在的生活也非常满意。“我是24岁那年成的家,后来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儿,丈夫一直在老家农村种地,在为这个家打拼着。我的女儿很孝顺,平时她会为我准备好很多天可以换洗的棉袜和衣服,这样就不用我自己再去洗了,她回来时帮我洗。我觉得,我现在非常幸福。”闫凤红对记者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家;最大的期待,就是每一个如她一样生活在病魔阴影下的患者朋友,都能早日走出阴霾,面带微笑,活出精彩人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