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这样所谓专业但又片面、偏激的说法:
“你们家孩子出现抑郁,都是你们做父母的经常打骂造成的”
“你们家孩子出现焦虑,都是你们做父母的小时候老不在她身边,孩子安全感不足引起的”
“你们家孩子不去上学,都是你们家长过于看重他的学习,天天逼出来的”
上面的表述太不专业了。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并不仅仅是父母造成的!
01
过度的指责,导致父母不知所措。
在过去,我们流行的观念是“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父母打骂孩子都是为孩子好”。
这一波观念,成功地说服了几代孩子,默默压抑自己,用孝道抚平对父母所有的不满。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更像是孩子们大翻身,舆论把矛头都指向了父母。
动不动就出来一个专家,指着父母的鼻子骂,说他们不配为人父母。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
什么“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原生家庭是一切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等等,有理有据,不容反驳。
父母们被指责得战战兢兢,在孩子面前大气都不敢出,为人父母的信心全无,权威尽失。
父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生怕说错一句话,走错一步路。
恨不得事事请问“专家”,让“专家”帮忙管孩子。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部分家长需要被如此谴责,是完全不合格的父母。
但因此就否定所有的家长,给所有家长都贴上“罪魁祸首”的标签,大可不必。
制造对立,渲染愤怒,总是最能吸引眼球,但是引导一批孩子去恨他们的父母,真的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吗?
为人父母,当然需要学习。
但并不代表在这之前,他们所有的养育都是一无是处的,应该被彻底否定的。
让父母们彻底怀疑自己,每天自责,并不能带给孩子半分好处。
相互攻击、指责,带来的是两败俱伤。
02
过度指责父母,会引发防御。
曾经有一个家长想给孩子预约咨询,第一句话就问我:“你们不会一上来就说家长的问题,直接让家长做治疗吧?”
我有点诧异,一番解释之后,她才说出她的顾虑。
“现在到哪里都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我们就是这个原因,一直不敢带孩子去看……”
她没有继续往下说。
我猜到她想表达的意思:带孩子去看,家长要被修理一顿,我们何苦无缘无故要去讨一顿骂呢?
我们指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原本是期望促进家长的反思和改变。
不曾想,过度的指责却引发了家长的防御。
没有人喜欢被指责。
更何况是极端的,全面否定式的指责。当然是躲着走安全。
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何在某些时候,我们并不愿意承认孩子有心理问题。
宁愿将它们归为:青春期叛逆,心情不好,压力太大。
因为一旦承认,就代表做父母的失败,全社会都有理由指责父母。
孩子出问题是压力,舆论和周围人的看法是另一种更沉重的压力。
丢脸,是比痛苦更折磨人的感受。
客观地、合理的归因和解释,才是面对的关键。
03
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关系。
说实在的,我并不认同“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这个说法。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是否认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权,相当于间接承认:你的出生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作为孩子,你的任何努力和调整都是徒劳的,在你出生那一刻,你的父母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只是由经济层面换到了心理层面,都是同样的“宿命论”。
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吗?当然会影响。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但是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会有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所以说原生家庭可以影响,但是不能决定他的一生。
04
正确认识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做父母的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理解孩子成长中遇到那些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共情。
在理解的同时,父母要用欣赏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孩子这些变化,让孩子在成长的同时得到自信和好的引导,这样孩子也会更加理解父母。
在孩子情绪低沉,抑郁焦虑的时候,家长可以做到陪伴和支持,给孩子独立的空间;
支持是当看到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立马到位,孩子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做自己的事情。
给孩子一个足够的空间,还能确保他的安全,那就是一个舒服的状态。
心理问题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家长要有心理准备,要有充足的耐心。
在下次可能出现类似状况的时候,保持好心态,否则的话,一旦心态崩了容易前功尽弃。
最后,如果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努力依然解决不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那就需要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
欢迎联系麓沁EAP员工服务中心
重庆渝中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定合作机构
预约
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