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是腺垂体细胞来源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约占神经系统肿瘤的10%。近年来,随着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激素检查方法的普及,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达15%~20%。垂体腺瘤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者居多。
垂体腺瘤如何分类?
垂体腺瘤分类方法很多,以下两种临床最为常用。
一.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大腺瘤:肿瘤直径10~30mm;巨大腺瘤:肿瘤直径>30mm
二、按功能分类:
1.有分泌功能的垂体瘤,占垂体瘤65%~80%:激素分泌性肿瘤是垂体瘤中临床表现最为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多样、临床预后转归各异的一类垂体瘤。该类垂体瘤又具体可分为以下6种:
泌乳素分泌型垂体瘤(PRL瘤),是垂体分泌性腺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不育。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在非选择性尸检中,PRL微腺瘤占23%~27%,其中大多数生前没有任何症状。
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GH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ACTH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型垂体瘤(TSH瘤),主要表现为高代谢的症状怕热、多汗、体重下降、心慌房颤等。
其它还有FSH、LH型垂体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不育,男性主要表现为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
混合性肿瘤:激素分泌型肿瘤可以是单独发生,也可以是两种以上激素分泌增多的混合性肿瘤,临床表现也有相应的混合症状。
除上述6种外,还包括未分类腺瘤。
2.无功能腺瘤:占垂体瘤20%~35%,用常规的方法测定血清激素浓度不增加。无内分泌功能腺瘤是惟一的在老年期发病,尤其在男性呈递增趋势的腺瘤。
垂体腺瘤的危害?
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但脑垂体瘤对人体伤害是非常大的,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因疾病不断加重而过早死亡,所以垂体瘤要引起高度重视。
1.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症状有头痛、视力减退和视野缩小。脑垂体瘤内急性出血(脑垂体瘤卒中)时,可引起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视力突然丧失等症状。2.肿瘤压迫正常垂体组织导致的症状表现,脑垂体瘤长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妨碍垂体内正常组织的功能,导致脑垂体功能不全或低下。严重可以导致脑积水,意识不清甚至死亡3.激素过度分泌导致的症状表现,根据分泌激素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泌乳素型脑垂体瘤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甚至闭经、溢乳(出奶水,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女性性征)。生长激素分泌型垂体瘤(GH瘤),本病以青中年发病较多。主要表现为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型垂体瘤(ACTH瘤),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紫纹、顽固性高血压及糖尿病。
如何治疗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的总体治疗目标是:切除或减少肿瘤的压迫效应并防止其复发;将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恢复和保存垂体功能;改善由于肿瘤压迫或激素分泌水平过高引起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目前除了泌乳素型垂体瘤可以尝试药物治疗,其他类型垂体腺瘤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还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目前经蝶手术中最直接、手术创伤最小的一种手术入路,代表了现代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近10年来医疗发达国家90%以上的垂体腺瘤患者选用这种方式进行治疗。与传统显微手术比较,该术式不使用牵开器,将内镜作为照明和观察设备,属于内镜控制下的显微手术,其优点是为术者提供了较显微镜更清晰的术野,角度内镜为术者提供的“全景式”视野解决了手术显微镜的手术死角和盲区问题。内镜手术可以利用自然腔隙,不用开颅。对鼻腔粘膜损伤小并发症少。对于垂体微腺瘤治愈率可达90%,远远领先于其他手术方式。
专家简介
郑佳平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毕业于东南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后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硕士学位,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博士(在读)。从事神经外科事业初期,着重于神经外科疾病的危重症治疗。后师从著名神经内镜专家张亚卓教授及陈国强教授,进行脑积水流体力学及内镜颅底解剖研究。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10余年,在神经外科相关急、危重症的救治,内镜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将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用于脑积水内镜治疗,建立了庞大的脑积水患者脑脊液流体力学数据库。利用可调压分流技术治疗正常压力脑积水,在复杂、难治性脑积水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长期从事内镜颅底病变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
科研成果:
在《中华神经外科》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国际上率先进行内镜治疗三叉神经病变的相关解剖研究,发表SCI论文2篇。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预约-
(神经外科中心供稿)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