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低下的概述与治疗肌张力低下的概述与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肌张力低下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一.发病原因

1.低体重儿小于克,包括早产儿、足月未成熟儿。

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大脑发育不良、脑发育不全、脑血管发育异常、先天性代谢病、脑脱髓鞘疾病、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先天性染色体病等。

3.脑缺血缺氧:在脑瘫患者中,40%是由窒息产伤所致,导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1)母亲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昏迷、吸毒、烟酒过度、药物中毒等;

(2)胎盘因素: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梗死或胎盘功能不良等;

(3)脐带血流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脐带绕颈等;

4.分娩过程异常:如滞产、倒立、手术使用产钳、吸胎或应用麻醉药;或产程过长;

5.新生儿因素:新生儿窒息,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综合症、周身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

6.核黄疸:为脑瘫病的重要原因,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核黄疸引起脑瘫的比例下降;

7.高烧、外伤、惊吓等;

8.由脑缺血缺氧引起40%患者大脑细胞损伤,如脑软化、脑液化、脑硬化、脑钙化、脑萎缩、脑积水。

二.特征

主要特点是肌张力低下,患儿多数为婴儿,抗重力肌伸展发育障碍,自主活动的能力低下。肌张力虽然低下,但是肌张力仍有高低变化,不活动时完全呈瘫软状态,当被动运动或受刺激时,肌张力又可以升高,出现肌紧张状态,以伸肌明显,表现下肢伸直,头背屈,躯干伸肌紧张,严重者出现角弓反张。

肌张力低下时,以抗重力肌最明显,表现俯卧位不能抬头,四肢不能支撑,腹部贴床,仰卧位时,上、下肢处于外展,外旋状态,背部紧贴床面,称蛙状姿位。

三.预兆症状

1.三个月还不能抬头,六个月还不能翻身,八个月还不会坐。

2.眼神与父母没有交流,并且经常惊厥。

3.睡眠时间过长或不睡觉。

4.哭时没有声音或哭声低沉、发直。

5.运动时手脚不协调,偏侧运动较多。

四.危害

1.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五.治疗误区

1.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2.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3.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4.一旦经过医生确诊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六.康复训练

1.头部控制的康复训练

婴幼儿发育期学会抬头是学会其它活动的主要前提。训练时可扶住患儿头部两侧,使头部能稳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仰卧位拉起和俯卧位支撑练习头颈部力量。在坐位的大部分时间,头部习惯于保持正确的姿势时,可使患儿躯干前倾,两侧倾斜,让他学会头部的控制,保持头部稳定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躯干和下肢功能康复训练

翻、坐、爬、站、走是婴幼儿正常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学习和掌握各项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训练翻身时,先叫患儿全身放松,以臀部为支点,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从一边翻到另一边。坐位训练中,首先教患儿用手撑着坐,然后无支撑坐,逐步过渡到坐下可拿身边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患儿爬行训练中,他人可在患儿的肩,肘,髋,膝部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患儿向前爬行。跪位训练有助于站立,训练时可先让患儿坐在自己的脚根上,在他人支持下,将髋部伸直,并训练跪位平衡。

当患儿能独自站立时,进行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行走训练。开始需他人帮助行走,可采用牵患儿衣领协助行走的方法,或扶住患儿髋部行走的方式,有的患儿需要用夹板固定或助行器帮助行走。训练独立行走时患儿步态蹒跚,双脚分开过大,手脚不协调,必须进行步态矫正训练,注意一定要求先迈小步。

4.核心肌群的训练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这也是由其所处的身体位置及肌群所储备的能量所决定的。从身体位置来看,是最接近身体重心的中间环节(腰-骨盆-髋关节)。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用力还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核心肌群

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竖脊肌、骨盆底肌和交错骨盆,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1)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2)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4)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5)预防运动中的损伤;6)降低能量消耗;7)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2)列举几种具体的训练方法:

双腿搭桥:仰卧位,屈髋屈膝,腰背部发力,抬起腰背和臀部,使髋关节伸直,可维持姿势数十秒,以增加腰背部的本体感觉。

单腿搭桥:仰卧位,左下肢屈髋屈膝,右腿伸直,腰背部发力,抬起腰背、臀部和右下肢,使双侧髋关节在空中伸直,仅以双肩和左腿为身体的支点。交换支撑脚,完成同样的动作,对腰部多裂肌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侧卧全身上抬:侧卧,以肘部支撑身体,以肘部和足踝部为支点,将身体向上方抬起成一直线。

侧卧半身上抬:侧卧,以肘部支撑身体,以肘部和膝部为支点,将膝关节以上身体向上方抬起。

四点支撑(腹桥):俯卧位,以双肘和双脚为支点,将身体撑起并悬在空中,身体呈一字型。

改良仰卧起坐: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抱在胸前,避免颈部用力,尽量使用腹肌完成仰卧起坐的动作,要求双肩离开床面10cm即可。

跪位对角线支撑:采取跪位,以双手和双膝支撑身体,双上肢伸直,双髋屈曲,双膝屈曲90°,然后向前伸直左侧上肢,向后伸出右下肢,使身体仅以右手和左膝支撑。除此有平衡垫站立,单腿蹲,双腿置于平衡球上的支撑练习,平衡垫俯卧撑,跪球平衡等等。

相关问医院康复科-

赞赏

长按







































治白癫疯办法
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jc/1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