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年哪些疾病
危害我市群众生命健康
来看市疾控中心最新出炉的报告
年全市户籍居民死亡人,粗死亡率8.67‰,平均期望寿命81岁,死因顺位前四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等。
报告显示危害我市群众生命健康榜首的疾病是恶性肿瘤。
男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五位:
排名
名称(恶性肿瘤)
_1
胃癌
_2
食道癌
_3
肺癌
_4
肝癌
_5
肠癌
_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顺位前五位:
排名
名称(恶性肿瘤)
_1
食道癌
_2
胃癌
_3
肺癌
_4
肝癌
_5
肠癌
_近日,版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发布
倡导恶性肿瘤的预防和肿瘤治疗
提出“三早”理念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直以来,市卫健系统
针对我市市情和疾病谱变化
倡导医防结合
通过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
连续15年开展上消化道肿瘤免费筛查
提高早诊早治率
先后引进18个名医工作站
在高层次平台上拓展肿瘤筛查项目
在全市范围开展下消化道筛查
肺癌筛查项目
做好“早”文章
同时提高本土医疗技术水平
为群众提供防治一体化健康服务
今天,请大家和小编一起了解
我市常见肿瘤防治的那些事
胃癌
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60岁以上;
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恶性贫血;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家族史。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戒烟;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食管癌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1项危险因素者:
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
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
有食管癌家族史;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超重、喜食烫食、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筛查建议
食管癌高危人群:
普通内镜检查,每两年1次;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不吸烟或戒烟;
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不食用烫食或饮用烫水。
肺癌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吸烟≥20年包(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
被动吸烟;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筛查建议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64排或以上多排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肺癌人群筛查的方法。
预防建议
建议戒烟;
有职业暴露危险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肝癌
高危对象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任一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
有肝癌家族史者;
血吸虫、酒精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药物性肝损患者;
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包括:血色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糖原贮积病、迟发性皮肤卟啉症、酪氨酸血症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
筛查建议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1次。
预防建议
接种乙肝疫苗;
慢性肝炎患者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戒酒或减少饮酒;
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肠癌
高危对象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有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筛查建议
符合“一般人群”筛查:
(1)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2)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3)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符合“有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
(1)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2)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FOBT检测,每十年一次肠镜检查。
符合“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对FAP和HNPCC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1)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岁以后,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2)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关于筛查方法推荐:
(1)FOBT检测+问卷调查是筛查主要手段,证据充分;
(2)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
(3)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