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医大师张学文诊治中风经验
中风,又称脑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导致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因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给病人、家属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国医大师张学文从事临床教学工作50余载,对中医急症、中医脑病、疑难病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等领域均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特别是对脑病学的研究更是功勋卓越。现将张学文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辨证论治
张学文根据中风病的发病规律,并结合自己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将中风病概括为四期六证,即中风先兆期、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后遗证期,而六证则为肝热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闭窍、瘀热腑实、颅脑水瘀、肾虚血瘀。并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证型制定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肝热血瘀证
临床表现为眩晕、头痛或面赤目胀,心烦急躁,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失语,或一过性肢体瘫痪无力。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舌质红黯或舌下有瘀斑,脉弦滑或细涩。此期多为中风早期,治宜清肝化瘀,通脑活络,自拟清脑通络汤,药物组成:菊花、葛根、草决明、川芎、地龙、水蛭、赤芍、天麻、山楂、磁石、丹参、川牛膝等。
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乏力,语言不利,面色白光白。舌质淡黯,苔白或白腻。脉细涩等。此期可见于缺血性中风发作期、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宜益气活血,自制“通脉舒络液”(丹参、黄芪、川芎、赤芍等)静脉点滴加辨证口服汤剂治疗,总有效率达98.2%。
痰瘀闭窍证
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肢体偏瘫,喉中痰鸣,语言不利或失语。舌体胖大或歪斜,舌质黯,或有瘀斑,脉弦滑。此期常见于中风急性期闭证或康复初期。由于津血同源,痰瘀相关,决定了瘀血痰浊为本病发生发展的常见结果,久则痰瘀交夹,盘踞脑窍,压迫脑髓,急则神昏窍闭,缓则经络失养而成瘫痪。治宜涤痰开窍,活血化瘀。张学文成功研制“蒲金丹”(菖蒲、郁金、丹参等)肌注,临床配合清开灵静滴,疗效显著。
瘀热腑实证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朦,偏身不遂,舌强语塞,口舌歪斜,面红气粗,痰声辘辘,呕恶便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此期常见于中风急性期。治宜通腑化痰,活血化瘀。方选生大黄、芒硝、丹参、川牛膝、菖蒲、胆南星、瓜蒌等。
颅脑水瘀证
颅脑水瘀系指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络,致神明失主,九窍失司,肢体失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小儿如见头颅膨大,囟张不合,头面青筋怒张,皆为颅脑水瘀证形诸于外的客观指征。颅脑水瘀证乃“血不利则为水”所致,为诸多脑病之病理关键。此期常见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以及其他脑病中。本证急则可因瘀血水浊之病理代谢产物压抑脑髓而变证丛生,病情危重。缓则脑髓失养转为“脑髓消”。治宜通窍活血利水。可仿王清任通窍活血汤加丹参、川牛膝、白茅根、茯苓、琥珀等,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脑窍通口服液”治疗中风失语,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对小儿脑积水、中风早期康复及脑肿瘤有明显疗效。
肾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为音喑失语,心悸,腰膝酸软,半身不遂,舌质红或黯红,脉沉细等。此期多见于中风病后期。患者肝肾本已亏虚,精血衰耗,脉络之瘀滞不去,清窍失濡,肢体失用。治宜补肾益髓,活血化瘀。常用地黄饮子加减,如加丹参、鹿衔草、桑寄生、川牛膝、肉苁蓉、桃仁、红花等,或佐黄芪以益气活血,水蛭以祛瘀生新。
张学文辨证治疗中风病的过程中,多会选用活血化瘀法,并将此法应用于整个治疗过程,活血化瘀法是针对瘀血内停,脉络瘀阻,血行失度而采取的以改善血液循环,化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有效治法,故用本法治疗中风病的卓越功效早已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所证实。
典型医案
男,55岁,年4月6日初诊。3小时前因情绪激动后,突然出现昏仆,神志不清,并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成喷射状,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二便失禁。医院,查颅脑CT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为30mL,并破入侧脑室。因经济原因,家属拒绝手术,选择内科保守治疗,遂给与脱水降颅压和对症支持治疗。请张学文会诊,查舌质暗红,苔黄腻有瘀斑,脉弦涩。
诊断:(颅脑水瘀型)中风,中脏腑。
治法:通窍活血,化瘀利水。
方药:丹参15g,桃仁15g,红花15g,益母草30g,茯苓24g,川牛膝15g,白茅根30g,川芎12g,赤芍12g,水蛭6g,三七粉3g(冲),石菖蒲10g。3剂,水煎服,1日(3~4)次。服药后,患者神志清楚,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减轻,1周左右病情基本稳定,15天后选择出院。之后一直在门诊复诊,皆在原方基础上加减,3个月后,症状基本恢复,生活能够自理。
按:张学文认为颅脑水瘀是中风病发病的关键,并可见于中风的急性期或恢复期。急性期因瘀血水浊等病理产物压抑脑髓可导致病情危重,见神志不清、昏聩不语,言语错乱,头痛呕吐,缓则水瘀互阻,脑神失养,肢体失用。张学文在通窍活血汤基础上,加用丹参活血化瘀,茯苓、益母草利水化浊,川牛膝活血利水,引水引血下行,取名“通窍活血利水方”,临证应用,根据病情灵活化裁。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伴有脑水肿,加三七粉、水蛭行血止血,祛瘀生新,全方具有化瘀止血,开窍醒神,脱水降低脑压的作用。
本文整理自:《中国中医药报》年10月1日第五版,作者:医院李宝玲,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级方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
二、国医大师颜德馨诊治脑梗塞经验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常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喎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活动状态、安静或睡眠状态均可发病。颜德馨认为,中风病因不外风、痰、火诸邪,无论是肝阳上亢,心火暴盛,还是内伤积损,痰湿生热,皆可相互影响,而致“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血)虚生风”,最后导致“血菀(瘀)于上”的病理改变,可谓殊途同归。因此,脑梗塞的主要病机转归是血行受阻,血瘀脉中。导致血瘀的原因有气虚、血滞、痰浊、肝火、阴亏、阳虚等。一般而言,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病机重点是气血亏虚,肝阳、痰浊、瘀血痹阻脑络;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其病机重点多为邪热、肝风、痰浊、瘀血等蒙蔽清窍;后遗症期,乃气血呆滞,精气内损,清灵之府为痰瘀阻滞。
先兆期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缺血而产生的脑实质梗塞性病变,梗塞未成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临床表现为短暂的眩晕、目瞪口呆、言语謇涩、记忆力一过性丧失、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则短暂的意识障碍等。颜德馨视“中风先兆”为元气渐亏,气虚为本,痰瘀为标。对先兆期的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以黄芪、生蒲黄、川芎、苍术制成“中防干膏粉”。方中黄芪补益中气,推动血液循环,达到“气充血活”之目的;川芎具活血行气之功,有散瘀化瘀之力,引药上行,与黄芪相伍,起到益气化瘀活血的作用;蒲黄主入血分,生用善活血化瘀,与川芎同用,借其之上行,对脑小血管循环网络有改善微循环效果;苍术为健脾运脾、除湿化痰之品,既能促进药物吸收,又能降脂降糖,与川芎、生蒲黄相配,不仅化瘀活血,并能运脾化湿,祛除痰浊。实验研究证明“中防干膏粉”对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中脂质含量,防止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脑血管血流量,畅通脑血管循环网络,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临床观察亦显示可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急性期
醒脑开窍法多由肝肾阴亏,下元匮乏,加上七情过度,郁而化火,肝风内动,痰瘀交阻,一旦中脏,则神志昏愦,鼻鼾痰涌,半身废用或肢体拘急,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等。颜德馨认为醒脑开窍是中医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主要方法,神昏而烦躁者,宜安宫牛黄丸;神昏而抽搐者,宜紫玉丹;神昏而惊惕者,宜玉宝丹;神昏而四肢厥冷者,宜苏合香丸。如用药得力,措施及时,抢救成功率会明显提高。
清热通腑法颜德馨认为,凡中风便秘者,首当清热降火,通腑降浊,方选羚羊勾藤汤,风引汤,犀角地黄汤等加生大黄投之,生大黄有釜底抽薪、导龙归海之功,腑实一通,气机由逆转顺,中医虽无降脑压一词,而通腑常能达到此目的。
后遗症期
益气活血法脑梗塞后多数患者留有瘫痪,此乃气血呆钝,精气内损,清灵之府为痰瘀阻滞,脑失所养。颜德馨据“脑髓纯则灵,杂则钝”原理,用验方新加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效果显著。药用黄芪30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酒炙地龙6g,葛根9g,生蒲黄15g,水蛭3g,通天草9g。若患者以肢体偏瘫、萎废不用为主,则重用黄芪、伸筋草,另以生紫菀配豨莶草,使筋脉气血得通,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养血通络法颜德馨认为瘀血阻络,不仅伤气,也能耗血。血虚生风,可致肢体拘挛、麻木、疼痛或痿废,治当养血通络,可投生血起废汤(陈士铎《辨证录》方),玉竹60g,熟地30g,当归30g,山萸肉12g,茯苓15g,白芥子15g,治血虚左半身瘫废不用,健肢麻木,制方新奇,颇具奥旨,可资临床之助。临床每加入防风、秦艽等祛风润剂,乃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有事半功倍之效。若兼有语言不利者,则配以神仙解语丹(程国彭《医学心悟》方),白附子9g,石菖蒲9g,远志9g,羌活9g,南星9g,天麻6g,广木香6g,全蝎3g,共研细末,面糊丸,龙眼大小,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适用语言謇涩,手足不遂,口眼喎斜诸症,效果较显。
化痰祛瘀法痰瘀之邪阻滞脑络,使清灵之气不能与脏气相接,遂致病成,治疗重在疏通脉道,推陈致新。颜德馨自拟“脑梗灵”为主,治疗颇为有效。“脑梗灵”由水蛭、通天草、石菖蒲、蒲黄、海藻、葛根等组成。方中以水蛭配伍通天草,水蛭味成性寒,专入血分而药力迟缓,借其破瘀而不伤气血之力,以祛沉痼瘀积;通天草其气轻清上逸,与水蛭相配,能引药入脑,剔除脑络新久瘀血,俾瘀化络通,脑窍复开;石菖蒲配蒲黄,盖菖蒲禀天地清气而生,有怡心情、舒肝气、化脾浊、宁脑神之功,为治邪蒙清窍所致神昏、健忘等症要药;蒲黄生用善活血化瘀,与石菖蒲合用则能祛瘀浊以通脑络,醒心脑以复神明,奏开窍安神、醒脑复智之功;海藻味咸性寒,气味俱厚,纯阴性沉,颇能软坚;葛根气味俱薄,轻而上升,浮而微降,阳中阴也,为阳明经药,兼入脾经,与海藻相配,能引其药入脑,增加脑血流量,软化脑血管。全方共奏祛瘀化痰、疏通脉道之功。若痰热炽盛,用大黄通腑泻热;若肝阳亢盛,则投以滋阴潜阳之剂,如羚羊角粉、山羊角、生石决明、天麻等,以平上冲之气焰,潜其阳,降其气,随症加减,常获显效。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网,作者/颜乾麟韩天雄。三、国医大师周仲瑛诊治中风经验1.祛风化痰法
主治风痰入络证。肝风夹痰窜于经络,或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痰阻血脉。方药:真方白丸子(《瑞竹堂方》)、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加减。两方均能祛风化痰通络。
但前方适用于中经,半身不遂,手足拘急麻木,身重酸痛,舌强语謇,口角流涎等症,有理气豁痰之功。后方适用于中络,口舌歪斜,或口角抽动等症,有止痉缓急之效。药用天麻、豨莶草、钩藤祛风和络,制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祛风化痰,僵蚕、全蝎、地龙等虫类药搜风化痰通络,陈皮、枳壳理气豁痰。风痰阻于心脾之络,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涩加桃仁、红花、赤芍;血虚络空,风邪入中,加秦艽、羌活、防风祛风,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2.熄风潜阳法
主治风阳暴亢证。肝阳化风,风火上扰,走窜经脉。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药用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镇肝潜阳,龟版、白芍、玄参、生地滋阴熄风,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熄风,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风阳夹痰入络加僵蚕、地龙、炙全蝎、豨莶草;痰火内盛加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大黄、瓜蒌、知母、黄芩、山栀、丹皮。
3.通腑泄热法
主治腑热上冲证。阳明热结,腑浊上蒸,蒙蔽清窍。
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通腑,泄热存阴。用于腑实热结,积滞内蕴,浊气上逆,便秘腹满,潮热神糊。
三黄泻心汤(《金匮要略》),泻火解毒,通腑泄热。用于热盛腑实,火热上冲,身热烦躁,便秘,面红目赤,吐衄出血。药用生大黄、芒硝、枳实通腑导滞泄热,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肢体强痉加钩藤、地龙、僵蚕、生石决明;因于外风诱发,肢体酸痛,身热,可仿三化汤意,配羌活祛风;热盛伤津,加天花粉、知母、麦冬、玄参;神糊、烦躁加丹参、郁金,昏糊明显另饲安宫牛黄丸,通下与开窍并进。
4.清火化痰法
主治风痰火亢证。痰火内发,火盛生风,蒙蔽神机。
方药:黄连温胆汤(《集验》),化痰清火,用于痰火上扰,烦热不安,神识蒙胧迷糊。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降火逐痰。用于痰火内盛,便秘,痰多,气粗,神情烦躁。临床二方常须合用。
龙牡决明汤(《经验方》)(龙骨、牡蛎、石决明、钩藤、白蒺藜、菊花、杞子、夏枯草、黄芩、天竺黄),镇肝潜阳,熄风清火。用于卒中眩晕,头重掣痛,手足拘急抽搐,面赤,脉弦劲等,偏于风阳亢盛者。药用黄连、黄芩清火,痰热腑实用大黄、枳实、芒硝、礞石泻火逐痰,半夏、胆南星、瓜蒌、知母、天竺黄、竹沥清化痰热,郁金、菖蒲化痰开窍。风痰入络,肢痉抽搐加僵蚕、地龙;风阳偏亢加石决明、牡蛎、钩藤、菊花、夏枯草;痰热伤津加沙参、麦冬、花粉;若痰阻气道,喉中痰声漉漉,痰涌气憋,另饲猴枣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每次0.3g~0.6g,以豁痰镇惊。
5.凉血通瘀法
主治瘀热阻窍证。热与血搏,血随气逆,瘀热上冲,阻滞窍络。
方药: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热与血搏,血随气逆,络热血瘀,络破血溢等证。桃仁承气汤(《温疫论》),清热祛瘀,通腑下结。用于瘀热蓄血,阳明热结之证。药用水牛角片、丹皮、赤芍、丹参、黑山栀凉血散瘀,大黄、芒硝、桃仁泻下瘀热,生地、石斛滋阴凉血,三七、泽兰活血化瘀,地龙熄风通络,郁金、石菖蒲开窍醒神。抽搐肢痉加生石决明、白薇、钩藤;口干舌红尿少加玄参、知母、白茅根。
6.辛凉开闭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法)
主治阳闭证(痰火瘀闭证)。痰火壅盛,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瘀阻神机。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凉肝熄风,清热化痰。用于肝阳化风,头痛,眩晕,肢体强急,甚则神昏抽搐。当归龙荟丸(《宣明论方》)清肝泻火。用于面赤烦躁,身热,腹满便秘,神昏等症。药用羚羊角(山羊角)、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熄风潜阳,天麻、钩藤、白蒺藜、桑叶、菊花凉肝熄风,贝母、胆南星、天竺黄、竹沥、半夏清化痰热,黄连、龙胆草、黄芩、山栀清肝泻火,郁金、远志、石菖蒲开窍醒神。身热烦躁加石膏、知母;便秘、腹胀满,苔垢加大黄、芒硝、枳实、瓜蒌通腑泄热;肢体不遂,口歪,抽搐加僵蚕、地龙、全蝎祛风止痉;面红目赤,烦躁加丹皮、赤芍、山栀、白薇、怀牛膝凉血消瘀;痰热伤阴,舌红而干、苔糙,唇红加生地、天花粉、玄参、石斛。若神昏身热明显,应同时饲服安宫牛黄丸,神昏肢痉可用紫雪丹。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静脉滴注。
7.辛温开闭法(豁痰熄风,宣郁开窍法)
主治阴闭证(痰浊瘀闭证)。痰浊上蒙,瘀阻窍络,郁闭神机。
方药:涤痰汤(《济生方》),化痰开窍。用于痰蒙神窍,神识昏沉,呆滞不清,苔白腻者。三生饮(《局方》),祛风化痰。治卒中昏迷,半身不遂,口噤,痰壅,肢冷,苔白滑,脉沉者。药用半夏、南星、茯苓、陈皮、枳实化痰理气,菖蒲、远志、郁金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白附子熄风化痰。寒痰内闭配附子、川乌;呼吸憋气加沉香、青皮、苏子;舌黯有瘀斑,脉涩加丹参、赤芍、川芎;寒痰伤阳,面苍肢冷,脉沉加参附。同时另饲苏合香丸,辛香理气,宣郁化浊,温通开窍。
8.救阴回阳,益气固脱法
主治阴竭阳脱证。阴气耗竭,阴伤及阳。
方药:生脉散(《千金方》),益气养阴固脱。用于津气耗竭,神萎气促,面颧潮红,汗多而粘,表现以亡阴为主者。参附汤(《妇人良方》),补气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神昧气短,面色苍白,汗清肢冷,表现以亡阳为主者。由于脱证多由阴竭而至阳亡,故二方常多合用。药用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滋阴敛阳。气阴两伤加玉竹、黄精;阴不恋阳,汗多气促加龙骨、牡蛎、山萸肉;神识昏昧加郁金、石菖蒲。并可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内闭外脱,则应开闭固脱并施,因痰火内闭而致亡阴者,参照凉开法;痰浊内闭而致亡阳者,参照温开法。
9.搜风化痰祛瘀法
主治风痰瘀阻证。风痰入络,久病血瘀。
方药:解语丹(《心悟》),祛风化痰,通窍活络。用于风痰阻于廉泉、经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麻木。续骨丹(《本事方》),祛风化痰,化瘀通络。用于下肢瘫痪不遂,麻木刺痛。药用天麻、豨莶草、制白附子、全蝎、僵蚕、地龙祛风通络,胆星、半夏、远志、郁金、菖蒲化痰开窍,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泽兰、片姜黄活血行瘀。肌肤不仁配乌梢蛇或白花蛇;肢体重滞配白芥子、竹沥;痰热偏盛配海蜇、荸荠、知母;因久病络瘀,手足刺痛,肢体不用,配山甲、水蛭、麝香。
10.益气化瘀法
主治气虚络瘀证。气虚不能运血,络痹血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用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肢软不用,酸麻疼痛,言语不利。药用黄芪大补元气,养血活血;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赤芍、鸡血藤养血化瘀通脉;牛膝、地龙活血通络,引血下行。气虚明显加红参须;肢冷加桂枝;腰膝酸软加桑寄生、杜仲、川续断;头眩肢麻配天麻、豨莶草。
11.滋阴熄风法
主治阴虚风动证。肾虚肝旺,内风暗动。
方药:大定风珠(《温病条辨》),滋阴熄风潜阳。用于肝肾阴虚风动,头晕肢麻,筋挛;手足搦搦动,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者。药用龟版、牡蛎、鳖甲育阴潜阳熄风,白芍、麦冬、地黄、玄参、石斛滋阴柔肝。眩晕、耳鸣加天麻、白蒺藜、钩藤;肢体动配龙齿、紫贝齿、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痰热阴伤加知母、花粉、天冬、竹沥。
12.滋养肝肾法
主治肝肾亏虚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失养。
方药:滋营养液膏(《薛一瓢方》),滋养肝肾。用于肝肾阴血耗伤,手足瘫缓,酸麻眩晕,耳鸣脉细。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滋填真阴,温补元阳,开窍化痰。用于下元不足,阴阳两虚,痰浊上泛,喑痱语声不出,足废不行,遗尿,足冷,面赤,舌红而润,脉弱。药用地黄、石斛、麦冬滋肾养阴,首乌、杞子、山萸肉补益精气,当归、鸡血藤、桑寄生养血和络。肾阳虚加巴戟、肉苁蓉温养;水冷火泛加附子、肉桂引火归元;腰酸足软加杜仲、川断、牛膝;遗尿加菟丝子、益智仁;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浙江中医杂志》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