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里仁的起点,做人的根基论语第四期

前言

《里仁》这一篇,其中在“几”这个字上定格的时间比较多。“几”的意义是什么?“几”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它那么重要?

“几”非常的隐微、微妙。有句话说,从0到1是最难的。因为从0到1意味着是

无中生有,是靠“几”实现了从0到1的变化。它的确非常微妙,在微妙之中把握

的好,那就变成了“1”,把握不好是“0”。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们对待父母的时候“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耐心满满”。为什么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对待父母?这里值得思考的是,天底下我们所对待的人当中,咱们最没有耐心对待的是父母。我们可能对于别人还要掂量掂量,反而在对最能够承担自己的人身上最没有耐心。为什么会对父母没有耐心,因为父母是最能够承担我们的人。

一位父亲问其儿子某件东西在什么地方,父亲问了三遍,儿子就烦了,说:“我都跟你说了三遍了,你怎么还找不到?”这位父亲就说:“我记得你小时候你问我鸽子是什么,我跟你讲了30遍”。可见我们最有耐心的对象是我们的孩子,对我们最有耐心的人(父母)),我们却最没有耐心对待他们。那谁对我们最没有耐心?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拿出最有耐心的态度去对待的人,对我们又是最没有耐心的。所以这好像形成了一个怪圈,这个怪圈能走出来吗?

所以就基于这一点,孔子在谈“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份耐心的时候,就很值得我们品思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们评判一个人孝还是不孝,靠谁来评判?靠自己来评判吗?我觉得我孝,我觉得我不孝,是靠这个吗?不是,要靠有切身体会的人——父母来评判。

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是既希望孩子离自己近,又希望孩子能有志向和追求。

你选择了什么?我们无法从所谓的利弊上来选择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们只能说什么是对于你的情况来说是最好的,或者是说对于你当下的情况什么是最好的。任何事都是有得必有失。

一个特别中正的人,他就能够在两端有所把握和认知。那就是一个超越的过程。

孔子他没有说不要去远游,他没有否定。他说如果一定要远游,后面加了一个补充条件,“游必有方”。方,有确定的去处。为的是什么?为了让父母放心。我们今天更愿意鼓励孩子“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还在于继承“父之道”。我们的文化传统的确有它特别明显的倾向,有它明显的气质,我们在意传承。在意传承是为了绵延不绝。我们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条没有干涸的古文明之河。这一条文明之河它没有中断。

世界上有位很有名的历史学家说,实际上人类早晚要么会一统,找到“一”,要么会自相摧残。而在找到“一”的过程当中,他说世界上有一个民族做了最充分的准备,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准备”来源于我们对于传承的重视。我们这一代人要努力的拼搏和奋斗,也是为下一代人多做一点准备。

我们中国人,尤其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还真不是为了自己价值的实现。我们反倒是为了下一代人,给他们奠定一点基础,让下一代人在踩上基础的时候不至于摔下来。在原来的山上再加一小块小石头,还要小心翼翼地加,尽量的能够让他坚实几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踩在小石头上不摔下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就是在接力棒中做的一点又一点的准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龄是一定要知道的,要很清楚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年,哪一天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既能继承父之志,有新的发生;同时父母还健在。中国的传统中最大的快乐是“天伦之乐”。

惧,为什么惧?为什么还会有一点怕的感觉?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们终究要去面对必须去面对的事情。虽然我们也很清楚,我们必须面对。但是我们也很难像庄子那样洒脱。庄子的夫人去世的时候,他在那又唱歌又舞,别人觉得很不能理解庄子。他就说有什么可伤心的,她只不过是换了另外一种形式存在。庄子的确是洒脱,想想他说的话也的确有道理,但是从我们的内心来说,我们还是会经历特别痛苦的过程,甚至不用等到经历,想一想,也会觉得特别的痛苦。与其到那个时候惧怕,还不如现在对父母多好一点,多耐心一点。

聚焦《里仁》这一篇,“孝”占的分量很重。“仁”是人性的自觉,人性的自省。觉醒有一个起点,关于“孝”的问题。在《为政》这一篇“孝”的分量占得非常重。好几个人向孔子问孝,孟义子问孝,孟武伯问孝,那是因为在政治的管理体系当中,“大孝之道”就是“大教之方”。

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教化占的分量非常重,我们通过教化来教育出具备“仁”性的人。“圣学”的沐浴对“仁性”的觉醒起到关键作用。有了“圣学”的沐浴和光辉,我们不但能够找到自己的“一”,并且在自己的“一”上能够立足。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在这三条当中,他们具备一种共同的气质:内敛。

那个说话常常侃侃而谈,吹牛都不打草稿的人,那是一种人。但是孔子说了,“古者言之不出”就是古人不会那么侃侃而谈,不会轻易许诺。这还不是从孔子这个时候才有的这种传统,古代的时候就是这样。因为他们怕,怕“耻”。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很在意自己如果说了没有做到,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内束其心,外束其形。能够调整自己,能够管得了自己的人具备了这种气质。孔子还说过“默而知之”,默默的努力,脚踏实地,我们的文化很在意这个。

有人提出说会不会过于保守?会不会失去一些机会?关键看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坚定的相信,当你积淀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所有的外在彰显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所以我们在“圣学”的沐浴和光辉之下,当我们遇到矛盾、纠葛的时候,我们会很快的第一时间把力量向“内”聚,回到自己的“一”,在“一”上好好的努力,脚踏实地。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孔子说的非常中正。在“讷”和“敏”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和把握上,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给他一个比较合适的、合理的一个搭配。我们知道“讷”和“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以贯之的,“言”和“行”也是一以贯之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侍奉君主过于繁琐,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繁琐,反会被疏远。

我们对待朋友愿意和他说很多话,给他提很多建议,只有一个原因,我们认为我们很在意这个朋友,同时我们还希望这个朋友能够优秀更优秀,更好。这个发心是很好的,但是那么好的发心为什么没有一个好结果?对待上级用这样的方法容易招来侮辱,用这样的方法对待朋友容易招来疏远。什么原因?这一章的主题是“里仁为美”,里,心里。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别人的心里美还是不美,而不是自己的内心美还是不美。人性的觉醒一定有它的动力源泉,无论外在的力量如何来推动它,最本质的动力源泉还是来自于自己。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我想要实现仁,仁就在我身边。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

花对这棵树说我很思念你,但是我现在离你很远。树对花说,只要你不离开我,我是不会离开你的。

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我们离那个“仁”近还是远?其实选择权不在“仁”的身上,在“人”的身上,最大的决定权还是来源于自己。己动,则星辰理焉,万物应焉。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扫码报名《论语》讲读

扫码报名黎明即起孩子团

扫码报名解码青春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lcbx/11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