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早我们参与病房查房,看到了一些令人愉悦的场面。听护工阿姨说,19床的阿姨胃管成功拔管已有段时日了。尽管因为脑积水压迫神经,她有时神志不够清晰,但拔除了胃管,吃起饭来有味觉了;24床的叔叔,也拔除了胃管。当初来院时,他严重肺部感染,家属几近放弃。可在医护人员的努力训练下,他也成功脱离了胃管,自己全程完成每日的饮、食。还有一位33床一脸慈祥的奶奶,今年也成功脱离了胃管。老奶奶见人满面笑容。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但看到这些临床上的成功案例,使我们心头暖意融融。
他能吃鸡腿了
24床爷叔70来岁,脸色白里透红,全身上下透着一股英气,他是军人出身。年前社工搞活动与患者联欢时,他积极参与,红歌连唱几首,活脱脱的一位极具表演天赋的文艺积极分子。他说自己曾经当过海军,是位文艺爱好者,那些耳熟能详的红歌是他的最爱。唱歌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喜好,也成为了他与病魔作斗争的利器。
半年前,他因慢性支气管炎入院。入院时他的肺部严重感染,吃东西、喝水呛咳,身上插满了胃管、导尿管、氧气管,眼看快不行了。但医护人员却没有放弃他。坚持给他吸痰,并通过鼻饲,将糊状的食物送入胃内。
康复师也将音乐疗法运用到郁叔叔身上。当音乐的旋律传递到他的脑海里,郁叔叔的“歌唱细胞”复活了。浑身插满了管子又怎样?声音沙哑又怎么样?在康复师的鼓励下,为了练习咽喉肌,为了能早日拔除胃管,他坚持每天哼唱一个小时。终于,在多方训练下,从留置胃管,到拔除胃管;从需要护工阿姨喂食,到慢慢可以自己吃。每提升一步,都凝结着医护人员、康复师的辛劳。对叔叔本人来说,每提升一步,也是生命所给予的馈赠。
现在,叔叔吃饭、吞咽完全解决,甚至吃一个鸡腿也不在话下。尽管他下肢力量还撑不起来身体,但他还可以每天唱着红歌,坐着轮椅去大厅打扑克,享受着岁月静好。叔叔说:“他们都说我脾气好,然而经历了一次与死亡的博弈,学会如何与岁月讲和,活好当下,大概是智者所遵奉的人生信条。”
视频中,老公看到了她容颜上新的变化
19床的阿姨,脑积水压迫了她的大脑神经,使她神志偶有不清,但并不影响与她简单交流。这天,社工病房探访,走到阿姨病床前,问道:“要不要跟你老公进行视频通话?”“要的。”阿姨不假思索地回答。网络视频联上了,那头的老公兴致勃勃地,一遍遍地唤着妻子的名字,跟她念叨了很久很久:在大洋彼岸工作的儿子打算结婚了,女儿何时生二宝了,哪个亲戚怎么样了,哪个要好的朋友来问候过了,等等。而视频这端的阿姨默默地听着,流下了眼泪。社工拿起了纸巾,擦去了她眼角的泪。老公宽慰她,让她安心。忽然间,老公像是发现新大陆似的,“咦,胃管拔掉了,人也变胖一点了,这下吃饭有味道了”,边上的护工阿姨补充说:“前不久,刚拔掉胃管。”身为外科医生的阿姨老公眼角流出了高兴的泪水:“从留置胃管到拔除胃管,之间有半载了,如没有医护人员的坚守、努力、付出,尽着一份救死扶伤的责任,患者是不会这么变好的。”
疫情阻碍了家属前来探视的脚步,但我们将爱传递给患者,也将人文关怀的种子深深地根植于医护人员的心中。因为大爱,医疗团队才凭着一腔热忱,花费很多心血和努力,竭尽去医治患者身体上的伤痛和心灵上的孤寂。
从多说话,慢慢喂开始
33床的奶奶92岁高龄了,因陈旧性右腓骨骨折而住进了程医院。老人来院时已经留置了胃管。对康复师来说,吴奶奶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第一步是要靠大家主动跟她讲话,让吴奶奶多开口,以锻炼她的咽喉肌。吴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思路还是清晰的。她的床位靠窗,又斜对着门,既可以看到窗外的人来人往,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