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3D入路内镜视角下的脑室美图图谱

既往回顾

神外D入路

颅骨和脑皮层表面的测量与定位-上

神外D入路

颅骨和脑皮层表面的测量与定位-下

神外D经典手术入路--乙状窦后入路

脑室系统

Abarca-Olivas,J;Verdú-Martínez,I;Bartschi,P,et.al.

简介

脑室是脑脊液流通的解剖上相连通的腔室。脑室系统由四大腔室组成:两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两侧脑室通过室间孔分别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通过导水管与四脑室相通。由于位置深,完全被神经组织(包括运动和感觉区,视传导通路等),脑室形态不规则,脑室大小个体差异大以及室间孔小容易阻塞等原因,侧脑室和三脑室通路异常困难。

侧脑室和三脑室关系密切,不仅由于复杂的动脉灌注系统,更因为大脑深静脉系统通过复杂的Galen系统回收血液。在上图中可见,从侧脑室到三脑室的过渡,包含了两侧的大脑内静脉。

脑室系统与周围神经结构的关系决定了接近大脑病变的可能性,也可以解释脑积水引起的脑室过度扩张以及原发性的肿瘤或继发性侵袭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

CC:胼胝体;CH:视交叉;CN:尾状核;F:穹隆;M:中脑;T:丘脑.

侧脑室

由五个部分组成:前角(橙色区):位于室间孔前方;体部(蓝色区):从室间孔后缘延伸至透明隔消失和胼胝体与穹隆结合处;房部(黄色区):由颞角、枕角和体部构成的大致的三角形;枕角(白色区):所示为枕角的投影;颞角(绿色区):所示为颞角的投影。

额角

横截面可见侧脑室的室间孔前区,内侧壁为透明隔(SP);外侧壁为尾状核头(CN);前壁为胼胝体膝部。

斜矢状面可见其边界。外侧壁为尾状核头;前壁为胼胝体膝部;侧脑室底为胼胝体嘴;内侧壁的后下方可见穹窿柱。

冠状面边界。脑室顶为胼胝体(CC)外侧壁为尾状核头(CN)内侧壁为透明隔(SP)和穹窿柱(CF)

侧脑室体部

横断面右前向后观察侧脑室底:前面可见室间孔,靠近内侧的穹隆体以及透明隔。中间可见起自脉络膜裂(将穹隆与丘脑分开,后面会看到)的脉络丛(ChP),终止与丘脑外侧裂(T)。外侧可见尾状核,通过丘脑尾状核沟(ETS)(内有丘纹静脉和终纹)与丘脑分开。

矢状面观侧脑室。内侧壁的透明隔的上半部分已被移除,可见位于下方的穹隆(F)。外侧壁由位于侧脑室体的尾状核(CN)组成侧脑室顶为胼胝体(CC)。

在这张冠状面图中可见脑室顶由胼胝体(CC)构成。外侧壁由尾状核头构成;内侧壁的上半部由透明隔(SP),下半部由穹隆体构成。脑室底由内到外分别为穹隆(F),脉络膜裂(ChF)(为脉络丛的附着点,并通向三脑室,注意大脑内静脉ICV),以及丘脑(T)。在丘脑和尾状核之间,可见丘脑纹状体沟(ETS),内有丘纹静脉通过。

在描述侧脑室体的内镜解剖前,我们先对内镜通过室间孔到达三脑室乳头体区的轨迹进行描述。这张解剖图中,右侧脑半球已被移除,左侧冠状缝水平骨窗已打开,通过Kotcher解剖标志可见内镜入点:冠状缝前1cm,矢状缝外侧2cm。内镜行进方向为:矢状面向外耳道,冠状位向瞳孔。

内镜下侧脑室体底部,可见室间孔。

边界分别为:前内侧:穹窿柱(CF);外侧:尾状核和尾静脉(CV);后方:由三脑室向上延续至侧脑室的脉络丛通路,脉络裂起始部,透明隔静脉(SV)和丘纹静脉(TEV);下方:丘脑(T)

45°内镜下由室间孔观察脑室体。脑室底由左向右:穹隆(F),脉络丛(ChP),丘脑(T),尾状核(CN)位于右侧。右上方的终纹清晰可见。脑室顶由胼胝体构成(CC)。

丘纹静脉(ETV)由室间孔(FM)行走通过丘脑纹状体沟,在丘脑(T)与尾状核(CN)之间将侧脑室底分开。

侧脑室房部和枕角

侧脑室房部的大脑表面解剖标志为颞横回。上图中部分脑切片被移除,已暴露颞横回,可见颞横回直接将我们引向脑室房部(A)。

这张图中可见以下结构:内侧壁:上方有胼胝体(CC)的大钳(FM),下方可见禽距(CA),禽距为距状裂在脑室内的突起。脑室底由侧副三角(CT)形成,CT为侧副沟的脑室内突起。

该图中脉络丛被抬高,我们可再次看到位于内下方的禽距(CA)。脑室底可见侧副三角(CT)(向前方颞角延伸为侧副隆起(CE)),在室前壁可辨别海马尾(HT)。在左上角的图中,侧副沟清晰可见(红色虚线),将海马回与梭状回分隔。

脑室房部冠状图:顶部由胼胝体压部(S)构成,外侧壁由胼胝体毡部(T)构成。上内侧壁由胼胝体大钳(FM)构成。下内侧壁由禽距(CA)构成,为距状沟的突起(CIS)。底部由侧副三角(CT)构成,为侧副沟(CS)的隆起。

将脉络丛(ChP)向内侧牵拉,就可以看到脉络裂(CF)。

移除脉络丛后,我们将看见脉络裂及房部前面观。由内向外分别为穹隆脚、丘脑枕、尾状核。

在穹隆和丘脑枕之间,我们可以更好的观察到脉络裂的开口。

内镜下由左侧脑室体观察脑室房部。可见脉络丛行向颞角;内侧壁可见胼胝体和禽距(CA);顶部由胼胝体压部(S)和毡部(Tm)构成。

颞角

高位横断面图:脉络丛(CP)遮挡了大部分底部,但在前方仍可见海马头(HH),及其前面的钩回隐窝(UR)以及更前面的杏仁体(A)。海马外侧的侧副隆起(CE)。

该图中脉络丛(CP)被抬高,我们可以看到全长的海马:海马全长(H);侧副隆起(CE),即侧副沟的脑室内隆起。

上图可见颞角边界:底部内侧为海马,外侧为侧副隆起(CE);外侧壁和顶部由胼胝体毡部(T)构成,将颞角与视辐射(OR)隔开;顶部的内侧边界为尾状核(CT)的尾;内侧壁为脉络裂(ChF)和脉络丛。

第三脑室

三脑室顶:侧脑室向三脑室移行

图中可见侧脑室顶,右前向后:室间孔(FM),内侧界为穹隆柱(FC),在脑室体水平可见脉络丛(ChP)以及脉络膜上静脉(CV),脉络丛外侧为丘脑。从室间孔后方可以看到内侧的透明隔静脉(SV)和外侧的丘纹静脉(TSV)。

位于丘脑和穹隆之间的脉络裂既构成侧脑室底的内侧部分,同时也构成三脑室顶。两脑室的移行区由四层组成:神经组织,穹隆(F);脉络组织(TC);大脑内静脉(ICV);另一层脉络组织

将脉络丛推向外侧可见:穹隆体(BF)和丘脑(T)之间的脉络裂,最下面为脉络组织。

将穹隆推向内侧,可见同侧大脑内静脉(ICV),及其属支透明隔静脉(SV)和丘纹静脉(TSV)。

该图中可见双侧大脑内静脉位于三脑室顶。

图中胼胝体压部被移除,穹隆脚被推开后,可见大脑内静脉(ICV)注入松果体区的大脑大静脉(GV)。

外侧壁

外侧壁由下方的下丘脑(H)和上方的丘脑(T)构成。它们被下丘脑沟分开,下丘脑沟是一条由室间孔到导水管(SA)的凹陷,走行于中间块(IM)下方。

矢状切面下丘脑水平有两个隐窝:上方的视隐窝(OR)和下方的漏斗隐窝(IR)。

在丘脑上界,可以看见由缰核行向室间孔的丘脑髓纹(SMT),这是中间帆下方的脉络组织附着线。中间块存在于75%的人群中,是连接两侧丘脑的联络纤维。

前壁

由上到下:室间孔外侧被行向乳头体(MB)的穹隆柱(FC)包绕。前联合(AC)是位于穹隆柱前方的联络纤维。终板(LT)是由一层薄的软脑膜和从胼胝体嘴到视交叉的灰质形成的,位于前联合前方。由前面观可以看到终板,但不能看到穹隆和室间孔。最后为视隐窝(OR),突出形成视交叉(Ch)。

室底

三脑室底下面观:右前向后:视交叉(Ch),漏斗(I),灰结节(TC),乳头体(MB),后穿质(PPS),大脑脚内侧(CP)。如图所见,视交叉和视束作为三脑室底的外侧界。

该矢状切面分为两部分:前半部为间脑,后半部为中脑。

内镜下的三脑室底:右前向后可见视隐窝(OR),漏斗隐窝(IR),灰结节(TC)和乳头体(MB)。

后壁

后面观,从上到下:缰联合(Hb):是由连接两侧缰核的纤维形成。缰核接受下丘脑和杏仁核通过丘脑髓纹(SMT)传入的纤维。松果体(P):即松果体隐窝向后的突起(PR)后联合(PC):导水管(SA)正上方,动眼反射相关纤维通过。导水管(SA)。

上面观三脑室底的后半部:胼胝体的体部和压部已被切开。中间帆已被破坏,然后分离了两侧大脑内静脉(ICV)。可以看到位于后联合(PC)下方的导水管(SA)。可以清楚的看到松果体(P)。缰联合也已被切开。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会议直播,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

通知:原“Worldneurosurger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inajianan.net/jbzl/8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